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5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31.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是胡适于1918年提出的建设中国新文学的“唯一宗旨”观,但近百年学术研究尚未以科学的思维对其丰盈内涵作出详解.本文试图对胡氏新文学建设的宗旨观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予以新探.“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是胡适对其“枝叶”文学主张的化零为整的概括.国语文学与白话文学在胡氏表述中是同义语,但实质上是有区别的;而要理解国语文学的内涵,必须弄清白话、国语、方言这三个关键词的趋同性与差异性.胡适对建设何种形态新文学作了这样的理性设计,即分为“工具”、“方法”、“创造”相互关联的三个逻辑步骤,只是对“工具”(白话为利器)、“方法”(具体技艺)作了详解,而“创造”则从略了;至于“国语的文学”与“文学的国语”之间的辩证关系,胡适着重强调了后者.这样的“唯一宗旨”观,实际上成了国语运动与新文学运动并驾驰驱的理论旗帜和实践纲领.本文对其新探,发掘出不少新思想、新见解及其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132.
中国新文学流派的历史特性首先是对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及其相应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趋向的相对集中地体现,同时又是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与民族性“两项对立”、相互包容的有机结合。现代性和民族性不仅是中国新文学流派的两大特性,而且也是中国新文学系统的根本特性。在此基础上,中国新文学流派自身发展在审美趣味上的趋同性,创作风格上的相似性,运作程式上的流动性和文化功能上的超越性,构成一个有机的、多维的整体审美结构和精神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