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5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9篇
社会学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史学史三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讨论中国史学史的三个向来有争议的旧题:中国传统史学与中世纪统治学说的相关度;所谓经史致用式的道德反思命题,与中世纪主流史学的相关度;倘若从历史学属于人文学科的特定研究对象之一的角度,它本身在中国的历史进程,怎么写,写什么,才算较为近似地映照中国史学已经消逝和尚未终结的整体面貌.旧话重提,无非为了自己NB341清问题,期使中国史学史的讲授或撰述,不再陈陈相因.  相似文献   
12.
黄宗羲与近代历史主义方法冯契(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我认为,黄宗羲是一位立足于当时的现实而又一脚跨进了未来的伟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充满了辩证法的光辉。他第一个为中国近代勾画了一幅民主主义的蓝图(尽管是粗略的),并以“风雷之文”召唤“豪杰之士”起来冲破“囚缚”,为迎接新时代的到来而斗争。黄宗羲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我这里主要就历史主义这一侧面对此作一简要阐述。中国近代经历了社会大变革,也经历了一次哲学革命,后者是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合流过程中实现的,它现在还在继续着。哲学革命是思维方式的根本革命,包括有逻辑和方法论的革命。近代哲学家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探索。他们力图把西方文化中最优秀的成果移植到中国的合适土壤,找到中西哲学在逻辑方法上的交接点,以便促使中国哲学近代化,或者说,  相似文献   
13.
胜保与慈禧     
朱维铮 《领导文萃》2009,(16):100-103
慈禧在同治元年(1862)“垂帘听政”,与之前的满洲将军胜保的跳踉叫嚣,很有关系。  相似文献   
14.
《魏书》是曹魏时代仅有的官修“国史”,厘清其编纂过程与王沈的相关度,可藉以略窥魏晋史官初设时期的实相.王沈参与编撰《魏书》的时间很长,但独成其事的时间很短,原因在于他离开曹营投靠晋邦的两面派背景.杨翼骧与叶振华合撰《唐末以前官修史书要录》对王沈《魏书》的评价过甚其实,错误地把裴松之注对其引用的数量和质量挂钩.裴注引群书,取舍标准并非在于批评前人谬误,更多着眼于证史补史.故其引用王沈《魏书》,只在认为与历史不合的几个关键性陈述,才用“裴松之以为”一类按语表态.假如把裴注表明己见的数量当作王沈的论史素质,则未免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15.
孔子与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春秋》的相关度,属于中国史学史的一大难题。七十年前,钱玄同的《论春秋性质书》,否定司马迁所说孔子晚年“因史记作《春秋》”,固然是用逻辑代替历史,连胡适也觉得这样的“大胆假设”未免过分,可是钱说的前提,即《论语》  相似文献   
16.
晚清的六种使西记朱维铮一在技术不发达的中世纪,使节、旅行家和商人的域外游历见闻,向来是人们知天下事的信息来源。且不说作为同时代世界性帝国的汉唐元明诸王朝,有作为的君主都何等关注域外情形,被宗教的或几俗的激情所驱使的僧侣、官员和平民,都何等具有冒险精神...  相似文献   
17.
促销商品也是古已有之。然而促销功名和官职,不仅可以直销,可以打折,还由官方派员登门强卖,在清代却是咸丰朝出现的奇闻。  相似文献   
18.
论“三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并非同类著作,却被人们合称“三通”。至迟在十八世纪中叶,乾隆命开“三通馆”,编撰“续三通”和“清三通”,所谓三通、九通之类名目,就由此入了中国目录学史,并为中国史学史所沿用。以往的中国史学史,多半是历史编纂学史,向来赋予材料的分类以过大的注意。但即使依照乾嘉以后流行的史部分类法,三通之名,也说不通。杜佑的《通典》,与马端临的《通考》,无疑有亲缘关系。而郑樵的《通志》,则分明属纪传体通史,怎能视作杜马二书的族类呢?  相似文献   
19.
考察中国史学的历史进程,前提和基础是认知传统的历史编纂学史。上世纪海内外层出不穷的中国史学史论著,多半集中于陈述自古及近的史部著作和历史作者,内容或博或约,见解或异或同,不乏引人注目的佳制。由于传统史学的研究资源异常丰富,略换角度,便可有异见或另说。本文作者正在主持撰写的《中国历史编纂学史》,着重探究传统史学在编纂形态方面的终始过程和多元形态,注意历史本身蕴涵的史学议题与时代思潮的相关度。本文即择取撰写过程中间进行再考察的若干历史疑问,按十八世纪以前的时空进程,略作点面交集的扫描式的历史陈述。  相似文献   
20.
《国故论衡》凸显了章太炎在辛亥革命前夜形成的论学特色。它可谓是清代汉学总结性著作,又可谓是本世纪中国学术从传统走向现代过程中首出的一部杰作。章太炎以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作为参照系,提倡国粹,,在政治上普及民族主义观念,在学术上对以往种种“新学”进行批判乃至否定。章太炎晚年讲授“国学”皆未超过《国故论衡》论述的范围,可见他要在中国实现“文学复古”的宿愿.至暮年仍未放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