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篇 |
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篇 |
民族学 | 1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10篇 |
综合类 | 48篇 |
社会学 | 1篇 |
统计学 | 5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0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随着劳务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完善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季节性劳动力需求日益加大,兼业农业工人应运而生。本文率先提出兼业农业工人的概念。通过访谈法和问卷法调查分析得出兼业农业工人产生的原因,总结兼业农业工人的特点及兼业农业工人存在的意义。阐述当前兼业农业工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62.
城市扩张曾使美国农业土地以惊人比率减少,50余年来,美国不断地进行农地保护方法创新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从最早实行的使用价值评估到最近的唐提式基金等在内,美国农地保护方法约有28种,可分为调控型、激励型、参与型和混合型等四种类型,其综合了政府政策调控型和经济激励型的组合政策更加有效。我国的农地保护在目标设计、实施体系和方法上,都可对之进行借鉴。 相似文献
63.
当前我国土地一级开发政策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地方政府在激发土地一级开发企业努力和对其抽租这两个目标之间的艰难权衡。通过刻画不同激励方案的特征,从理论上解释和论证了这种政策性差异,并提出了不同情况下最优激励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64.
李世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虽有较大发展,但发展的速度却极为缓慢,西南地区尤其如此。究其原因,一是风俗习惯使然,一是经济落后所致,另外教育本身也有不适应之处。因此在国家目前尚无力加大教育投入的情况下,在民族教育中适当加入民族文化内容,将提高各民族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亦能促进少数民族教育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5.
66.
李世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4):146-147
中国民族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民族史亦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今的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由于受各种教材的局限,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民族问题总是意犹未尽,加之教材编纂过程中太过强调汉民族的中央政权,故涉及到民族史部分的内容总会让学生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与判断.在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鉴于现在使用教材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当注意如下问题. 相似文献
67.
农地制度改革由来已久,在追求最大制度绩效的前提下,众多的专家曾经尝试了不同的制度方案,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改革观点。关于农地制度改革的种种观点都应从动态的经济发展阶段和静态的经济运行体制去考虑,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家和政府对土地的管理方便与否,因为土地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只有适应于发展的阶段和实际运行的体制,即土地制度供给的功能符合制度需求,才能成为一种有效和交易成本较低的运行制度。 相似文献
68.
亚中心建设与甘肃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中心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空间载体,其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经济辐射力和辐射范围直接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的省会,也是全省最大的经济中心,应该起到全省区域经济发展“发动机”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兰州市与甘肃省内最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达到7倍之高,居全国之首。本文重点分析了兰州市的工业产业结构,甘肃省及周边各大经济中心的辐射能力和范围;从区划形状、产业影响力、经济中心辐射范围等三个方面剖析了甘肃省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原因;并提出了通过加强甘肃省省际边界地区经济亚中心的建设来带动甘肃省省际边界地区经济发展,进而促进甘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9.
论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世平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60-62
市场经济时期竞争的加剧,给高等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机遇,高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教师无论在教学、科研以及身心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需要积极地寻找造成压力的原因,比如科研压力、社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都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要素。具体的应对措施则需要学校、教师、社会三方面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建构科学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尤其是要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