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4篇
社会学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介绍了作为孙中山思想有机构成之一的时代观。这种时代观不仅展示了他的社会思想,外现了他的思维空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他的行为取向。关注世界潮流的进化,权衡史事的利弊得失,据以规划自己的行动;从认识论的角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层次剖析时代趋势,确定对应措施;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思想,注意防患于未然——是孙中山时代观的主要特征。孙中山的时代观以“振兴中国”为思想内驱,而以进化论为贯通全局的哲学基础。主张以互助论补充进化论,强调以“人为力”加快“人事进化”,给孙中山乐观进取的时代观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正> 在太平天国历史上,洪秀全既是革命家,又是思想家。他对太平天国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从农民民主主义的平等要求出发,利用外来的基督教义和拜上帝的宗教仪式,吸取儒家思想中的某些內容,为农民革命提供了精神武器。洪秀全的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给了太平天国历史进程以巨大影响,正因为如此,研究洪秀全的思想,对总结太平天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就是一个必要而且很有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有一件事情令我终身难忘。1961年2月,当我还是复旦大学历史系五年级学生时,与青年教师黄美真、赵清合作的《论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转变》在《学术月刊》作为重头文章发表了;紧接着,3月11日《人民日报》学术动态专栏,又以两千多字篇幅对论文作了详细介绍。万事开头难。第一篇学术论文发表了,兴奋之情难以言表。不仅十分感激《学术月刊》编辑乔彬的提携和指教,而且浮想联翩:一个尚未毕业的大学生,一个与《学术月刊》素昧平生在史坛默默无闻的年轻人,一个与老师合作研究的新兵,竟能署名在前,于当时全国知名、…  相似文献   
14.
民国教育的起伏及其深层动因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阵痛,民国时期的教育,经历了由胚胎期(晚清)→创始期(191~1915)→改革期(1915~1927)→发展与定型期(1927~1937)→演进与衰落期(1937~1949)的嬗变①。民国教育的发展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看似清高斯文的新旧教育之争,包蕴了中国向何处去的艰难抉择。在1912~1949年间,促使各级各类教育潮涨潮落的具体原因虽不尽然相同,但就总体而言,主宰民国教育浮沉的深层动因,则在时代的落差,中酉文化的冲突,以及教育的高定位与经济严重滞后之间的矛盾。1.时代落差,是近代中国…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由专制到共和的历史大变动中,孙中山是创立中华民国的元勋。孙中山对国家学说的思考,展示了高度的政治智慧和理论上的开放性与创新精神;他提出的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宏伟构想,超越了前人和同辈,把中国近代国家观念与国家制度的发展,推进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孙中山的国家学说并非尽善尽美,但先行者的思想成果和实践经验,是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16.
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输入,既为中国人开启了通向物质世界的大门,又提供了思维发展的新的可能;伦理化了的有机自然观,以观察自然始,以回归人事终,这一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和思维定势,制约着近代中国自然观的发展;激烈的社会变动和救亡图存的迫切使命,更在总体上驱导着近代中国的思想界。在西学东渐、传统文化和救亡图存三者互为作用的条件下,近代中国自然观的历史演进,经历了从“天不变道亦不变”,到在西方自然科学影响下看到一个变动不居的新天地;从了解科学揭示的新天地,到引进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社会机体论;从扬弃生物进化论和社会机体论,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社会组织进化论”的独特轨迹。对于西方来的学说,中国人不仅作了语言上的翻译,而且“取便发挥”,从实用价值作了思想上的“翻译”。  相似文献   
17.
在摧毁封建主义统治的历史搏斗中,亿万农民是数量最大的一支民主派队伍。然而,在农民民主主义与封建专制主义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农民依以为命的小生产自然经济结构,正是封建主义殿堂赖以存在的基础;而打着封建主义烙印的神权和皇权,却又正是农民把本阶级广大成员联结起来的纽带。农民民主主义是封建主义的对立物,但它并不代表比封建主义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农民自身永远  相似文献   
18.
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中国经历了由传统国家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过程中,不少历史经验值得人们从认识和实践两方面加以深入思考,诸如:民族救亡与国家观念转型的双向互动及其影响如何估量? 外来理论学说与固有思想资源如何在相斥相纳中推陈出新? 国家职能应如何全面理解与准确把握? 人的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如何界定? 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了思考。  相似文献   
19.
1957年:良机与逆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头七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各个方面 ,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特别是 1 95 6年 ,可谓欣欣向荣、生机盎然。但是 ,1 95 7年的反右派斗争 ,使中华人民共和国错失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并且导致一连串的错误和灾难。以史为鉴 ,人们难以忘却 :1 .“左”是共和国发展的最大祸害 ,“左”害不除 ,国无宁日 ;2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尊重基本人权 ,坚持依法治国 ;3.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共和国的前途息息相关 ,离开知识分子 ,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辛亥前后教育思潮的变迁,驱动于晚清中国外患内忧的历史遭际,又以传统教育与中国谋求独立和近代化的时代使命严重脱节为契机。各种教育思潮喷涌而出,多元并存,但都透现了教育救国和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共同归趋。多元和趋同的交叉,既显示了历史的丰富多彩,又孕涵了时代的迫切要求。处于大动荡和大变革的年代,人们受急于求成心态的支配,还来不及对中外教育进行仔细的比较和审慎的选择,在总体上存在对外来教育模式生搬硬套、囫囵吞枣的缺陷。辛亥革命以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而彪炳史册。就教育制度而言,它打扫了封建教育的马厩,为资产阶级新教育奠定了基石。但是旧教育的摒弃和新教育的确立是一个长期艰难的历程,不能指望计日程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