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72篇
社会学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8 毫秒
71.
去年9月5日,我为洛阳工学院薛瑞泽博士的专著<嬗变中的婚姻--魏晋南北朝婚姻形态研究>写了一篇小序.今天又是9月5日,应薛瑞泽博士之约,再序他的新著<汉唐间河洛地区经济研究>,时间相隔刚好一年.世事之巧,真有令人意想不到的. 薛瑞泽博士在不长的期间,连续出版两部有分量的力作,并非偶然,而是他勤勉努力的成果.就前一书来说,我曾在其序中提到,他自从学于郑州大学高敏先生门下作研究生,即注意婚姻史的探索,发表有多篇论文.现在这部<汉唐间河洛地区经济研究>,积累更厚,自九十年代初,薛瑞泽博士就有<东汉洛阳商业的勃兴>、<汉唐间河洛地区的渔业>、<汉唐间河洛地区的粮食加工业>等论文十四、五篇陆续刊布,为他的这部新书打下了基础.所谓真积力久则深,读者可于此见之. 社会经济史本来是中国历史学界的显学,自二、三十年代便为学者重视,著作如林,大家辈出,然而学科范围广阔,仍然有许多疑难,有待深入探讨.不少专家有鉴于此,或作断代的研究,或行分区的考察,都促进了经济史这一学科的前进发展.薛瑞泽博士的这部书,专注于汉唐之间的河洛地区,断代、分区兼而有之,可说反映了经济史研究进一步深化的新趋向,值得大家注意. 河洛地区位居中原核心,从古以来是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薛瑞泽博士1989年起在洛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工作,参加编写多卷本的<洛阳市志>,即立志对河洛地区进行全面研究,广读有关史籍文献.来到洛阳工学院,获得领导支持,任该学院河洛文化研究所所长,更以主要精力投入河洛历史的研究.<汉唐间河洛地区经济研究>是他在这一领域中首先做出的成果. 和前一部著作<嬗变中的婚姻>一样,这一部书仍把目光集中在中国历史长河的中间一段.但与前一部书不同,这部新作不仅专注于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而且更多地研究史家历来艳称的汉唐盛世.薛瑞泽博士认为,汉唐间河洛地区的经济发展,体现出当时整个北方经济的总体水平.他先是由农业经济着手,兼及作为农业补充的林、牧、渔业,论述其与工商业的关系.然后,详论以冶铸、纺织为代表的手工业,如何在满足官府需要的同时,向市场提供产品,而市场的发展又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的商品化倾向.在一环扣一环的逐步解析中,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薛瑞泽博士和河洛文化研究所的工作正是方兴未艾,我们期待着有关河洛地区研究的更多成果的问世.  相似文献   
72.
《遥望星宿———甘肃考古文化丛书》的编著出版 ,对于考古界和史学界的专业人士 ,以及热心关注中国文化传统的广大读者 ,都是非常值得欢迎的好事。如丛书编者在策划时所说 :“无论从哪个角度认识 ,甘肃都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地区。”正由于这样 ,甘肃在中国考古学和考古学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大家知道 ,现代考古学在 19世纪末开始传入中国 ,而翻开《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所附《中国考古学年表》 ,便可看到在 190 0年以后 ,甘肃即有敦煌藏经洞文书写本和敦煌附近简牍等重大发现 ,成为考古工作的先声。近年为众所艳称 ,频繁…  相似文献   
73.
兴衰沧桑系中华──读十卷本《北京通史》李学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我生在北京,算是北京人,因此《北京通史》的出版,使我感到特别欣幸。记得五十年代的时候,我学俄文,曾看过莫斯科市史;是厚厚的大本。当时我就想,中国的首都北京也应该有系统...  相似文献   
74.
《唐勒》、《小言赋》和《易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孔子与《易传》的关系,最早的记载见于《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是以十翼为孔子所作。对此说表示怀疑的,始于北宋欧阳修的《易童子问》,而清人崔述作《洙泗考信录》,专有《辩作<易传>之说》一篇,论之尤详。近人论《易传》作者,多援崔氏之说,但也有加以驳正的。如日本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其《孔子世家》考证引崔述语,逐条反驳,并历引《战国策·秦策》蔡泽语、宋玉《小言赋》、《荀子·大略篇》、《礼记·乐记》、《韩非子·外储说》、《新语·道基》等篇及《淮南子·缪称》,证明《易传》流行久远,为各家引  相似文献   
75.
关于楚灭越的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考古研究有两个问题牵涉到楚灭越的年代,使战国史上这一争论已久的课题重新受到学术界的注意。一个问题是楚国范围内越王剑的屡次发现。早在三十年代末,湖南长沙就出过越王剑,后来在湖北江陵,河南淮阳等地又陆续发现多柄。特别是江陵望山一号墓所出越王勾践剑,珍贵逾常。不少学者认为这么多越王兵器在楚墓中出现,应为越国被楚吞灭的结果。因此,楚灭越的年代可作为估计这些墓葬时代的上限。另一个问题是河北平山的中山王墓。其一号墓出土中山王鼎,铭文间一段,释者多读为:“昔者吴人并粤(越),粤人修教备  相似文献   
76.
祭公谋父及其德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礼记》中的《缁衣》一篇,据《隋书·音乐志》载沈约语,系取自《子思子》。《子思子》,《汉书·艺文志》云二十二篇,其书七卷,至北宋尚存,沈约当然能见。《意林》所引《子思子》,即有见于《缁衣》者,足证沈说不误。篇中记孔子语,多引《诗》、《书》为证,是曾子、子思一派著作的常例。引《诗》,或仅称《诗》,或称《小雅》、《大雅》,也有举篇名的,如《葛覃》。引《书》均有篇名,如《太甲》、《尹吉(告)》、《兑(说)命》、《康诰》、《君奭》、《君陈》、《甫刑》。此外,篇中还引了《尚书》以外的一篇书,名为《叶公之顾命》。有关的一章是这样的:“子曰:大臣不亲,百姓不宁,则忠敬不足,而富贵已过也。大臣不治,而迩臣比矣。故大臣不可不敬也,是民之表  相似文献   
77.
谈祝融八姓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近年来,由于“楚文化”研究的开展,楚人的起源问题重新受到学术界的注意。楚帛书中“祝融”一名的发现,为探讨这个问题提出了重要线索。这里说的楚帛书,指解放前从湖南长沙子弹库一座战国晚期木椁墓出土的帛书,过去多称之为“缯书”。这件帛书现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一九四四年,蔡季襄在《晚周缯书考证》中最早刊出了帛书的摹本,此后又有几种摹本发表,但这些本子凭目力临写,不免有出入参差之处。一九七三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出版了巴纳的《楚帛书研究》第二部,书中有用新技术拍摄的帛书照片,比较清晰,可以多认出许多字。“祝融”就是这样被发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78.
中国古代文明及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与融会是世界科学发展的趋势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这一趋势下产生的一个项目 ,旨在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 ,来研究夏、商、西周的年代学问题。其目的有二 :一是做一个有现代科学根据的三代年表 ;二是为进一步用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打下一个基础。现在 ,“夏商周断代工程”已经告一段落 ,下一步就要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这个研究对整个人类文明起源的研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9.
弘扬国学的标志性事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当前的“国学热”是要求重新来探讨、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完全不是“复古”,而是要向前进,要对全世界、全人类在文化上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无疑应该是儒学,要振兴中国文化儒学当然是重点。《儒藏》这项标志性的事业,就是“蜀学”传统的再次弘扬。  相似文献   
80.
我曾将《曷鸟冠子》列为先秦诸子中命运最乖舛的一种。唐朝柳宗元作《辨曷鸟冠子》 ,收入其文集 ,世人普遍诵习 ,此后常被指为“必伪”、“全伪” ,很少学者屑于一顾。其结果是《曷鸟冠子》于宋代陆佃后 ,长期无精校佳注 ,研究学术文化、哲学思想的书中也没有地位。《曷鸟冠子》的时来运转 ,得益于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帛书的发现。帛书内的佚籍《黄帝书》 ,使人们重新看到黄老一派的真相 ,很快就引导大家把目光注视于久被弃置的《曷鸟冠子》。很容易明白 ,《曷鸟冠子》经与《黄帝书》对比 ,不仅得到证真 ,而且弥见其珍贵。书中那些怪异费解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