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5篇
丛书文集   90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34篇
社会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21.
博士生培养的质量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看他是否有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对于人文学科来说尤其如此。学术论文是检验博士生培养水平的重要尺度,但是,这种检验并不是放到学位论文答辩时一次完成,而是在博士生入学  相似文献   
122.
中国古代神话演变的基本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神话在由原生态演变为次生态的过程中,出现几种值得注意的趋势:由于追求完整而出现的系统化倾向,包括追求谱系的完整、故事情节的完整、场面的完整;由于社会等级制的形成而出现的政治化倾向,原来不相统辖的神灵成为君和臣,原来不曾发生过冲突的神灵变成敌对的双方;由于理性的强化而出现的历史化倾向,把神灵变成社会角色,对神灵整容易貌,去掉神灵的超人因素;由于受哲学理念影响而出现的哲理化倾向,这些哲学理念有阴阳五行学说、精气说、天人合一等常见者。也有物物相生、同类相应、生命一体化等古老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3.
夏族用清水祭记祖先,礼书有明文记载,商、周二族的祭祖诗却见不到以清水为祭品的现象。酒是大禹时期出现的,夏族又对酒抱着疏远和排斥态度,从而决定了酒不能成为夏族的祭品。用水生野菜祭祖,《逸周书·时训解》和《礼记·月令》均无明确记载,《夏小正》却有众多条目涉及,此种习俗确实起源于夏族。夏族以清水和水生野菜祭祖,是由该族祖灵归宿观念决定的。夏族先民认为人死之后变成水族动物,清水野莱之祭是为祖先神提供生存条件和饮食对象。祭祖所用祭品在明,夏族具有崇尚节俭的品格。三晋作为大夏故地,继承了夏文化尚俭之风。《魏风》《唐风》、晋景公迁都新田、叔向贺贫,这些事象都能从夏文化那里找到直接根源。  相似文献   
124.
《山海经·五藏山经》出现一系列虚拟的与天相通的山,有的与北斗星、天庙相对,有的则是天帝的下都、密都。对这些山所作的定位、定性,使得它们带有特殊性的神异色彩。山中生长的奇草异木具有药物功能,而这些功能均是源于对所在之山所作的定位、定性。山名、植物名称、药物功能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各种名物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需要通过文献梳理和文字训诂加以破译。  相似文献   
125.
阴阳学说是周代的传统哲学,阴阳二气被说成是整个宇宙的主宰。在这个学说深化的过程中,人们以主观感觉为基础而展开联想,对阴阳二气的特征进行了多侧面、多层次的论述,产生了许多组互相对立的概念,刚柔就是其中的一对。刚柔概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刚柔理论,与周代文艺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刚柔不但是阴阳学说中的概念,而且是一对富有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刚柔理论也始终是古代文艺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6.
祖先名称和所涉地域昭示出先楚文化的水缘属性,到楚辞中积淀为屈原的恋水情结和宋玉作品君王与神女艳遇的叙事模式。人们如果还原原始思维的历史,就能揭示出先楚祖先神形体特征的生成根据,看到屈原对先楚祖先神话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27.
李炳海 《人文杂志》2004,(4):103-108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应该把定量、定性和定位结合起来 ,建立起三维的观照系统。定量研究要以类别划分为基础 ,这样可以使问题由模糊变得明朗 ,使已有的正确结论得到进一步证实。定性研究必须兼顾观照对象结构形态和功能效应两个方面 ,避免一般化的概括。定位研究应以发现原型为宗旨 ,从创作题材、作品体式等方面切入 ,坚持文学本位。  相似文献   
128.
《诗》有比、兴,《易》有象,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前代学者已有过论述。闻一多先生将隐和喻进行对照时,把比归入喻,把兴和象归入隐。他认为,喻和隐“手段和效果皆同,不同的只是目的。”(《闻一多全集》第1卷,第117页)他还认为,由于《诗》有兴,《易》有象,“所以《易》有《诗》的效果,《诗》亦兼《易》的功能,而二者在形式  相似文献   
129.
先秦时期的嫁娶季节与《诗经》相关作品的物类事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先秦时期的嫁娶季节与《诗经》相关作品的物类事象李炳海先秦婚姻的嫁娶时月一事,是长期困扰经学家的一个难题,直到如今仍未能得出明确的答案。《诗经》、《周礼》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可是,对先秦嫁娶季节的记载就不一致。《周礼·媒氏》称:“中春之月,令会男女”。照...  相似文献   
130.
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狩猎诗的中兴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汉魏至齐梁,是狩猎诗的消歇期,这和文学本身的分工有关,也是农业文明导致作家片面发展的结果。北朝民族融合使狩猎诗在《诗经》之后出现中兴局面,它的作者既有北朝本土文人,又有自南入北的王褒、庾信。北朝狩猎诗表现了游牧民族的风尚,把狩猎作为纯娱乐活动看待,但还缺少深刻的意蕴,猎手形象的个性不够突出。唐代真正实现了狩猎诗的中兴,注意对单独猎手的刻划,同时又流露出对时政的关心和参与,用政治功利对狩猎活动加以规范。狩猎诗从北朝到唐朝的演变过程,在辽金元到清代又再度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