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5篇
丛书文集   90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34篇
社会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帝俊是中国古代东方大神,又名帝喾,而不是虞舜.帝俊在家族谱系中有时作为时间神出现,相关神话围绕光明与黑暗的纠结展开,注重神灵形象的亮度色彩.帝俊有时还作为创造之神的始祖出现,许多发明家都是他的后裔.发明创造之神的谱系既反映帝俊系统的先民在历史发展中作出的贡献,又融入先民对宇宙、人生多类事象的认识和解说.帝俊谱系往往以幻象出现,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历史还原.  相似文献   
72.
春秋后期,<诗经>作品的创作已经进入尾声,只有郑国诗歌还保持较为旺盛的势头,产生一批带有那个时代诗体特征的作品.同时,郑诗也已经结集在<郑志>中,使郑诗得以较多的进入<诗经>.郑诗的散文化倾向,以及运用语气词较之以往增多的特点,体现出春秋后期诗风的转变.郑诗多数产生在春秋后期,与孔子所处的时段一致,加之它又用新声演唱,因此对孔子的刺激更为直接强烈,遭到孔子的反复批判.  相似文献   
73.
<离骚>抒情主人公三次求女的空间方位分别是西方、北方和东方.求女是象征求贤君,楚地位于南方,没有贤君可求,所以没有出现到南方求女的情节.同时,三次求女反映的是楚地与秦、赵、齐三国的关系及屈原的态度.求女使者的原型是图腾对象,屈原对它们作了艺术改造.求女情节具有现实依据,屈原化腐朽为神奇,把现实中人生转向的堕落变成人生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74.
尧族的名号、姓氏,构成一个完整的符号系列,在意义上能够一以贯之。尧、陶、唐、杜所表示的都是居高在上的意义,祁则指数量众多、空间广大。这个符号系列带有崇高的属性,和这些词语相关的是属于多、大、高的物类事象。尧指高、上,这个含义制约着尧的传说,使它采用立体提升的方式。而与这个符号系列相关的物类事象,其内涵要借助这个符号系列来解读,二者往往可以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75.
赤手搏虎场景经常在中国早期文学中出现,是古代先民显示自身力量和勇气的一种方式,它和周族的图腾崇拜有关。进入汉代以后,虽然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再推崇赤手搏虎,可是,文学作品中仍然不时出现这种场景,反映出人们在现实层面和想象层面对赤手搏虎的双重态度,以及创作动机和客观效果之间的矛盾。对赤手搏虎的艺术描写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由平铺直叙到重点渲染,由粗略叙述到精细刻画,艺术性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76.
由张碧波、董国尧主编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专题文化卷》的出版,是学术界一大盛事,也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研究的一座丰碑.张碧波先生主持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课题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项目,课题组历经十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1987年和1989年,相继推出《北方文化研究》第一集和第二集,收入论文70余篇.1993年,出版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民族文化卷》,全书120余万字.此次又出版了《专题文化卷》,标志着课题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77.
入主中土的北方游牧民族在较长时期内保持本民族遗风,它的作家多以刚直果敢著称。汉族文人在民族融合大潮中,也形成了豪爽粗犷的性格,只是在表现方式上和少数民族文人有所不同。民族融合时期众多各族文人具有刚直之性,由此形成崇尚刚健的文风走向,并对柔弱文风提出尖锐的批评  相似文献   
78.
李炳海 《求是学刊》2001,28(6):75-81
夭最初指人的幼龄阶段 ,虽然尚未充分舒展开来 ,却充满生命的张力。夭用于形容植物时 ,表现的是屈曲状态中蕴含的丰富潜能 ,以此象征妙龄女子旺盛的生命力所显示的美。乔从夭 ,有高大屈曲之义 ,在文学作品中呈现较为复杂的情况。夭乔组合在一起构成的词语 ,或用于动态描写 ,或用于静态刻划 ,所展示的基本是屈曲状态所蕴含的张力。夭乔作为美的符号出现 ,是先民生命哲学的显示。  相似文献   
79.
古代辞赋在表现由于空间迁徙而产生的流浪感时,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遭到贬谪流放,在作品中大肆渲染所处地域的偏远荒凉和恶劣的生态条件,这类辞赋的奠基人是屈原;一种是描写异乡美好的环境,但作者依然产生流浪感,王粲《登楼赋》是这方面的开创之作。时间的迅速流逝,也是人生流浪感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在这类辞赋中,人生被说成来去匆匆的瞬间,倏忽即逝。  相似文献   
80.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理念,指的是生命之间的感应。先秦两汉散文在对这种生命理念进行艺术显现时,形成比较稳定的表现手法和叙事模式。通常兼顾生命感应过程中的声气相通。道家作品则比较特殊,或只写同声相应,或取消对同声相应的描写。在展现通过音乐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生命感应时,突出交流双方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