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3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杜甫的政治理想,而其形成则有特殊的语境。"致君尧舜"从早期的褒奖勋臣语,至初唐则演变为君王对臣僚的政治期许,复又由君王之政治期许,演化为官僚文人仕宦的政治理想。杜甫在尚未入仕且生计困顿之际树立起这样的理想,显示了其理想抱负之不凡。入仕之初,他以稷、契自期,以谏诤之道作为实现"致君尧舜"理想之方式与途径,而终因与现实的错位,导致了他仕宦的挫折与失败。暮年则因身份的变化,他对"致君尧舜"理想实现的途径虽稍有一些变化,但坚持理想之初衷未渝。杜甫因其政治理想而导致的仕宦挫折与人生遭际,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在中国古代士人中,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32.
唐代佛教兴盛,佛寺众多为其显著标识。但因朝代更迭及战乱兵燹等原因,其兴废变迁、榜额改易等极为寻常,而后世史籍、志乘所载,或以讹致误,或疏漏简略,或抵牾多歧,常滋淆乱。文章结合相关文史文献及佛教僧传相关之材料,围绕创建、沿革、处所等要素,对唐代二十余寺作了辑述与考辨,纠正了一些文献记载的讹误,补充了一些文献记载的阙失。  相似文献   
33.
唐代佛教繁荣兴盛,佛经的大量翻译为其特征之一。由于唐代统治者十分重视译经活动,所以唐代的佛经翻译往往供给优厚,组织严密。如,“贞观中,属玄奘西回,敕奉为太穆太后于京造广福寺,就彼翻译。所须吏力,悉与玄龄商量。务令优给。”(赞宁《宋高僧传》卷四《唐简州福聚寺靖迈传》)贞元八年智慧等西明寺翻经,“敕右街功德使王希迁与右神策军大将军王孟涉、骠骑大将军马有邻等送梵经出内。缁伍威仪。乐部相间,士女观望,车骑交骈,迎入西明寺翻译。即日赐钱一千贯、茶三十串、香一大合,充其供施。”(赞宁《宋高僧传》卷二《唐洛京智…  相似文献   
34.
《全唐诗》卷五0四郑巢有《瀑布寺贞上人院》诗,诗云:“林疏多暮蝉,师去宿山烟。古壁灯熏画,秋琴雨润弦。竹间窥远鹤,岩上取寒泉。西岳沙房在,归期更几年。”诗中之瀑布寺不见史志记载,故对其所在、沿革未能了然。然道宣《续高僧传》卷三十《隋天台山瀑布寺释慧达传》曾载云:“释慧达,姓王,家于襄阳,幼年在道,缮修成务,或登山临水,或邑落游行,但据形胜之所,皆厝心寺宇,或补缉残废,为释门之所宅也。后居天台之瀑布寺,修禅系业。”颇疑此瀑布寺或即郑巢诗中之寺。如二者为同寺,则瀑布寺在台州,且隋时已存。郑巢诗中之“瀑布寺”臆测@李芳民…  相似文献   
35.
本文首先从时代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与遭际以及待人的个性、气质等方面,论述了孟郊悲凉落寞心态的形成,接着分析了孟郊这种心态对其山水诗创作的审美追求的影响,主要从山水意象与情感特征,恐怖与惨历氛围的渲染以及寒峭境界的追求三方面,论述了其山水诗创作的悲剧审美追求,最后则着重从他山水诗的语言上,分析其审美追求的表现,指出孟郊山水诗在语言上从避熟就新、反俗入古、尚奇主峭出发,达到硬语盘空而又精确妥帖的效果。  相似文献   
36.
唐时对贫病鳏寡、老弱残疾等弱者,政府曾设专门机构予以救济,这种机构谓之病坊。《唐会要》卷四十九“病坊”条载云:“开元五年,宋?奏:悲田养病,从长安以来,置使专知。国家矜孤恤穷,敬老养病,至于安庇,各有司存。今骤聚无名之人,著收利之便,实恐逋逃为薮,隐没成奸。……人臣私惠,犹且不可,国家小慈,殊乖善政,伏望罢之。其病患人,令河南府按此分付其家。”由此可知,病坊的设置,始自武则天长安时。可能这一机构在行使其职能过程,产生了一些问题,因此,宋?便上奏玄宗要求予以罢之。但玄宗似并未采纳其意见。开元二十二年,玄宗禁京城乞丐,立病坊…  相似文献   
37.
文章认为欧阳修主要选择了韩愈与李白作为其诗歌创作的典范,他通过对韩、李二人的学习与继承,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个性特征的诗风,并对整个宋代诗风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最后分析了唐诗对其诗风形成的得失,认为前人对欧阳修的贬评,是抱着以唐人为正法眼藏的保守的观点,应从发展的观点看到欧阳修对诗歌艺术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38.
李芳民 《文史哲》2005,(5):97-103
以寺院、精舍、招提、兰若等为题材的诗歌在唐诗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构成了唐人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唐人诗歌中这类题材数量的众多,是唐代佛教兴盛与佛教寺院文化发达影响的结果。佛教寺院独特的山水景观与人造景观,为诗人提供了创作之诗思与素材;诗人独游与群游寺院时,作为一种表现与交流的需要以及在寺院的寺壁题诗,刺激了诗人创作的兴趣;而以官僚文人以及寺僧为首,在寺院组织的诗会联唱活动,也对诗人的创作以及联唱体式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