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2篇
综合类   13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语义语法学理论和元语言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从形态范畴的本质是语义类别、形态范畴的脱落和并非必要、不同语言沟通的基础是语义、古希腊语法研究肇始于语义、语言编码首先启动语义编码等5个方面阐述了人类语言的本质共性是语义性。从语言系统的二分法、语义网络的体系性、语义网络的自建力等3个方面阐述了基于语言共性和汉语个性的语义语法学理论。从内核模型、交互义场、受限系统、归纳方法等4个方面阐述了现代汉语元语言系统的模型及其方法。最后论述了有别于先验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基于语言受限性的实验主义研究观。  相似文献   
12.
物色词是包含"物"(色之物)和"色"(物之色)两种语义成分,且以"物"描"色"的色彩词.物色词可分为原型物色词、通名物色词、专指物色词和泛指物色词四大类.一部分从色物词演变而来的原型物色词经历了"X1(有某色之物:色物词)-X2(某物所具之色:物色词)--X3(某类所具之色:通名物色词)"的语义演变轨迹,类化成"通名物色词".在通名物色词基础上形成的是专指物色词和泛指物色词.而泛指物色词又分为比况物色词和借代物色词两小类.物色词的演化反映出:(1)色物词转化为原型物色词基于认知的分离--转喻机制;(2)原型物色词类化为通名物色词,基于认知的概括--范畴化机制;(3)色物词和专指物色词的形成都基于认知的整体化机制;(4)泛指物色词的形成基于认知的联想--凸显化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在对传统音韵研究方法评价的基础上,探讨文化学方法在汉语音韵研究中的运用及价值。一音韵研究最基本的是音节分析与音系综合。基本方法有音节分析法、音系记录法、音类考据法与音值拟测法。音节分析法由反切二分,经头腹尾三分(明代沈宠绥)至头项腹尾四分(清代贾存仁),再至头颈腹尾神五分(刘复、罗常培)。韵书与韵图是传统的音系记录方式,韵书所记为调韵系统,韵图所记是声韵调系统。  相似文献   
14.
八十年代,中国大陆掀起一股“文化热”,或试图以西方的文化学方法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或试图以中国的国学传统方法来弥合西学东渐以来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文化断层,或把眼光放在对中国古代神话的重新阐释上,或专注于挖掘国民性以寻找误入歧途的解脱办法。凡此种种研究,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典籍的释读。然而,非常遗憾,一些名噪一时的“宏论”,往往因为缺少扎实的文献根抵,而成为皮相之见。”‘这一切表明,文化研究中亟待语言导入,尤其是音韵导入。如果说研究古文化,必须先读通古文献,如果说读通古文献,理解古代语义,必须依赖中国…  相似文献   
15.
论语言符号的可论证性、论证模式及其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言符号的可论证性、论证模式及其价值李葆嘉引论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1]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语言符号是任意的”。从那以后,国外的大多数有着索给尔倾向的著作,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论述着与之相关的问题。然而,也有些学者,包括他的学...  相似文献   
16.
模糊与精确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语义的模糊性是认知客体的类属边界的不确定性在语言中的反映。用科学或数学方式对认知客体进行量化描述时形成精确性语义。汉语时间词具有模糊和精确两套系统,日常生活的绝大多数场合不需要精确性时间词。模糊性时间词的存在,不但源于日常认知方式,而且基于具有主观随意性、客观不确定性和结果非精确预期性的日常生活方式;精确时间词的出现依赖于人们所使用的测度仪器。  相似文献   
17.
语言学的渊源、流派及其学科性质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国际语言学的渊源、流派及学科性质变迁的基本规律概括为:1.不同的语言类型导致不同的研究方法的产生;2.不同的知识结构导致不同的语言观和不同的语言学流派;3.不同的哲学基础导致语言学学科性质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词汇系统论争的症结,不在于争论系统的有无,而在于系统的如何建构.如要建构这一系统,首先是对"词汇系统"性质的界定,其次是对"词汇系统"表达的规划.人类基于范畴化和图式化以认知对象世界,在意识中形成的层次性概念系统,在语言中表现为层次性词汇系统.所谓词汇的系统性就是词汇语义的系统性,所谓词汇系统也就是基于义征分析和义场建构的词汇语义系统.词汇系统的建构,要在大批词语的义征分析基础上才能够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9.
高本汉直线型研究模式述论──汉语史研究理论模式论之一李葆嘉汉语语言史研究中的每一具体项目的作业都与特定的汉语史观密切相关,尽管研究者并非明确意识到这一点。那种不适当地夸大语言事实的自明性而漠视理论模式研究的倾向,除了表明研究者已经接受某种模式的支配之...  相似文献   
20.
维特根斯坦讨论"家族相似性"没有区分"语言学的词语"和"逻辑学的概念".称棋类、牌类、球类等活动为"game",此为历史认知语言学问题,其引申线索可追溯为:现代英语"game"(游戏)<中古英语"gamen"(狩猎、体育、棋类比赛)<古萨克逊语"gamen"(娱乐,嬉戏、消遣)<哥特语"gaman"(参与、共享)<原始日耳曼语"?ga-mann"(人们一起).在维特根斯坦(1936—1937)、奥斯汀(1940)以及罗施(1973,1975)之前,19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的许多语义学家已经发表了一系列与家族相似性、原核意义论及原型范畴理论相关的精辟论述.达梅斯泰特尔(1887)论述了新词义产生的"辐射"和"串联"过程;埃德曼(1900)区分了词义的"中心"和"边界";加德纳(1932)建立了"意义域"(中心、边界、分组、偏离、外围化)理论.就此而言,是语言学研究启迪了语言哲学及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