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1.
本文基于2006—2019年中国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启动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PSM-DID方法评估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一影响的动态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对所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交互项系数在0.05左右,该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动态效应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在短期内会明显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实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影响会逐步增强。机制检验结果发现,碳排放权交易会通过倒逼企业减少污染排放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但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时无法抑制能源消耗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文章测算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21年来的贫困状况及其变化,使用Shpley值法按照收入来源分解贫困指标,以此为基础研究收入结构变动对贫困的影响.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家庭经营收入对贫困减缓的贡献份额最大,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工资性收入的贡献份额在1999年之后大幅增加;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贫困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14.
贫困概念的内涵、演进与发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从贫困的不同定义方式梳理贫困概念的内涵、演进与发展,并澄清与贫困概念相关的几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贫困是一种多维现象,其定义的方式很多,这包括了与绝对贫困概念相对应的相对贫困概念的提出,与客观贫困概念相对应的主观贫困概念的发展,与收入贫困概念相对应的能力贫困概念的创立。能力贫困及其应用是对收入贫困概念的丰富和发展,笔者对此加以重点述评。 相似文献
15.
16.
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科学测算宁夏科技进步贡献率对促进宁夏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索洛余值法测算了1990—2018年宁夏全区及18个县(市、区)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估计结果表明:1990—2018年,科技进步、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对宁夏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分别为35.48%、48.04%和16.48%。由此可见,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科技进步,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低,资本投入驱动宁夏经济增长的特征尤为突出。宁夏各县(市、区)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差异非常明显,呈现区域间的不平衡性,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传统计量经济学的三大作用——经济预测、验证理论、政策评价入手,梳理了机器学习与计量经济学融合发展过程中机器学习在计量经济学中的应用途径。研究发现:机器学习可以更高效地探索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做出更精准的预测;在大数据背景下机器学习丰富了经济数据的多样性,通过对大量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揭示出数据中的潜在模式、关联性和趋势,继而能够检验一些更复杂、更富有挑战性的研究假设;机器学习从识别假设条件、函数形式拟合、“反事实”预测等角度提高了因果处理效应估计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进而更精确地定量评估政策效应,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18.
19.
原产地品牌国际化是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母婴用品行业原产地品牌多在中低端市场相互厮杀,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和应对高端市场被国外品牌占领的局面,抓住消费人群快速增长和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难得机遇,积极应对国际文化冲突、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并通过联合兼并、"借船出海"和重点突破三种手段实现"走出去"战略,实现品牌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20.
在能源消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背景下,基于2016—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应用非期望产出的动态ZSG-SBM模型,在能源消耗总量既定的条件下调整分配了各省份能源消费量,分析了调整前后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化情况,进一步基于2030年中国省级GDP总量、能源消费量、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量的预测数据,应用加入了公平指数的ZSG-SBM模型,优化了2030年中国各省份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污染物排放配额。研究发现,在能源效率趋向前沿面的情况下,西部地区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等9个省份减少了能源消费配额,东部地区山东、广东、江苏、浙江等8个省份增加了配额,调整配额后,全国各省份能源配置效率得到明显改善,能源消费强度显著下降;而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情景下,东部地区各省份能源消费配额减少,中部和西部地区各省份能源消费指标配额增加,碳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恰恰相反,从而西部地区获得更多能源消费量指标配额,更少碳排放和污染物指标配额,西部地区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