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6篇
理论方法论   37篇
综合类   4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生存-超越美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推进,文化领域中的交流与融合也不断加深。在美学方面,突出的表现是东西方都在为克服各自的局限性而做的努力。就中国美学界来说,无论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重新审视,还是对实践美学的整体反思,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着这种寻求新路的自觉和超越自我的渴望。譬如,以批判实践美学为起点的后实践美学诸派,虽然其着力点在于建设一个新的美学体系,但同样面临着(与其批判对象一样)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与西方美学对话的问题。为此,本刊以“全球化语境下的后实践关学”为题,约请3位专家撰文。目的是通过学术探讨,推动新世纪的中国美学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2.
<正> 美是属于客观范畴还是主观范畴的问题,当前有三种观点:客观论、主观论和主客观统一论,其中客观论又分为自然属性说与社会属性说。我认为,这个问题长期争论不休,主观和客观的概念没有弄清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主观和客观,这是认识论专有的特殊概念,它不但包括了主体和客体、思维与存在这个最一般性的意义,而且在更深的  相似文献   
53.
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以相应哲学范式的历史演变为基础.古代西方哲学关注实体本体论,具有客体性特征,古代西方美学因而表现为客体性;近代西方哲学关注认识论,近代西方美学表现为主体性;现代西方哲学关注生存论,现代西方美学表现为主体间性.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再到主体间性的范式转变,勾勒出西方美学体系的发展脉络,是今天建设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4.
现代性是阐释和构造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具有前沿性的理论。现代性理论对文学史的构造和阐释是通过对文学思潮的描述实现的,而文学思潮的更替则构成了文学史。文学思潮是现代性的产物。现代性产生之前,虽然也有文学主张和文学流派,但并没有形成文学思潮,因为那时还没有形成文学的独立和自觉。现代性产生以后,文学的独立和自觉才有可能。面对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剧烈变革,文学必然有所回应。对现代性的回应——争取或反抗就构成了文学思潮。从古典主义到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可以看作文学对现代性的反应的历史。以往的…  相似文献   
55.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性的总体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春时 《求是学刊》2003,30(1):44-47
现代性有感性、理性和反思—超越等三个层面。感性现代性是被解放的享乐欲望 ,理性现代性是理性精神 ,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反思—超越层面的现代性包括艺术、哲学以及宗教等 ,是对感性现代性和理性现代性的批判。中国现代性的历史 ,存在着感性现代性没有充分发育、理性现代性缺乏科学精神和对个体价值的肯定 ,以及反思—超越的现代性即哲学、审美以及宗教的缺失等根本性的缺陷。这些问题 ,在当前的改革开放中必须解决  相似文献   
56.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间的论争标志着由古典到现代的转型。经过这场论争,美学的研究方向发生了由实践本体论转向生存本体论,由主体转向主体间性,由世俗现代性转向反思—超越的现代性的变化倾向。  相似文献   
57.
《学习与探索》创刊已经十年了。在这十年里,它与我们的改革事业同命运,并且始终站在理论战线的前列。在批判封建主义、宣传人道主义和推进改革的斗争中,它树起了鲜明的旗帜。在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变革中,它突破了一个又一个传统的堡垒,为新的理论体系浇灌基础。改革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学习与探索》的十年历程也几经波折。但是,春寒毕竟过去,它播撒的思想的种子已经发芽。在北国大地上,我们为有《学习与探索》这样的理论刊物而自豪。作为一个由《学习与探索》扶植起来的青年理论工作者,我与它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它成为广大中青年学者成长的摇篮,也是他们锤炼思想武器的洪炉。在一些刊物以拾名家宿儒的余唾为荣时,《学习与探索》却热情地向中青年学者敞开大门,发表了大量思想新颖、  相似文献   
58.
现代性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现代性的发生,摧毁了传统知识分子对于家族的社会认同、对于国家的政治认同和对于儒教的文化认同,使新知识分子发生了身份认同危机。中国现代性的历史就是知识分子寻找精神家园的历史。随着革命及新中国的建立,这种危机得到特殊形式的解决。改革开放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了新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59.
存在与自由     
自由是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的意义只有在存在论上才能得到解决。但由于哲学史上的存在论的偏差,自由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必须建立正确的存在论,才能解决自由的问题。自由不仅体现为超越性,还体现为主体间性。超越性来源于存在,是存在的本真性使生存具有了超越性。作为自由的规定,主体间性不能在现实生存领域充分实现,而只能在审美体验中充分实现。审美是最自由的生存方式,自由在审美中实现。  相似文献   
60.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核心是恩情观念,它以施恩-报恩理念来规定人际关系,由家族伦理的孝到社会伦理的义和政治伦理的忠,都贯穿着恩情理念。恩情文化一方面构建了一种人情社会,减缓了暴力性,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权力关系:施恩者对受恩者具有支配性,而受恩者对于施恩者具有依附性。中华美学具有主体间性思想,主张主体与世界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同一性。因此,中华美学以主体间性思想解构了恩情文化。这具体体现在自然审美对社会关系的解构;审美意识对伦理观念的解构;审美同情对权力关系的解构等,从而证明了审美的超越性、自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