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6篇
理论方法论   37篇
综合类   4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论审美现代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审美现代性不是现代性的肯定形式,而是对现代性的超越与否定。它使主体在现代化过程中保持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与超越的品格。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是审美现代性的感性与理性形式,两者在批判现代化的消极面、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文章进而考察了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72.
意义世界由意识、符号、对象(文本)三要素构成,符号是意识与对象的中介,是意义世界的结构,对象世界是符号的文本。符号有自然符号、语言符号与人工符号三种形态,以及感性符号(表象)、知性符号(概念)、理性符号(范畴)三种水平,它们构成不同水平的意义世界。符号有意义与涵义之分,意义的表达是分析陈述,涵义的表达是综合陈述。符号作为意义结构把主体性赋予世界,同时限制了人的自由。人的自由必以摆脱现实(感性、知性)符号为前提,这只有两条途径:通过哲学范畴来把握存在的意义;通过审美符号(现实符号通过理性综合陈述而达到的超越)来体验存在的涵义。  相似文献   
73.
文学的意义和“意义剩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春时 《文史哲》2003,(3):47-52
意义是阐释的产物。文学不仅具有意义 ,而且具有“意义剩余”。“意义剩余”是文学阐释所获得的理性意义之外的涵义 ,包括以感性化形式出现的非理性的原始体验、原始欲望 ,它对理性意义具有解构作用 ;还包括超理性的审美体验 ,它超越了理性意义。文学的意义和意义剩余的总和才是文学内涵的全部  相似文献   
74.
从洋务运动开始,经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现代性观念被引入中国。五四以后,现代性关怀长期失落。在80年代改革开放运动中,现代性重新被请回来。90年代又出现了反现代性思潮,包括文化保守主义、现代新儒学和新左派等。现代性在中国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遭遇,不断被肯定、被否定的命运,既由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艰难曲折,也缘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性焦虑。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渴求现代性,另一方面又对现代性充满疑惧。渴求现代性是出于救亡图存和不被“开除球籍”的压力,疑惧现代性则是对于失去民族性和现代性负面效应的…  相似文献   
75.
现代性是文学思潮发生和演化的内在动力。本文从现代性视角重新观照18世纪启蒙时期的文学运动,驳斥了经典的古典主义论或浪漫主义论,提出启蒙主义是独立的文学思潮的观点,并分析了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性质、特征,指出它是争取现代性的文学思潮。  相似文献   
76.
在访谈你之前,我有意识地读了你出版的大部分著作,我发现你在主攻美学的同时,涉略的领域相当广泛:哲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等,且都有著作与论文。对于一个学者来说,这需要长期的学养准备。今天我们就从你积学的过程谈起。在你学生时代,是否就有了走今天学术研究之路的准备?  相似文献   
77.
关于《美学》的答辩——与张法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法先生与我的分歧,首先就体现在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上.第一,我认为实体性的美的本质并不存在,美的本质问题应该转换为审美的本质问题;而张法认为美的本质是存在的,他的美学研究是从美的本质问题出发的;第二,我认为审美的本质问题可以言说,而张法认为美的本质不可以言说.在审美超越性问题上,我认为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和体验方式,因此"美"不在现实领域,而在超越现实的领域.而在张法看来,只有现实的才是真实的,而超越现实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真实的.张法批评我的美学体系"无学","无史"、是"后现代间性拼贴",主要是因为我的美学的哲学基础不符合他的观念.而我的美学体系,综合了现代哲学、美学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成果,并且进行了独立的创造.至于它是否合理、是否有价值,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78.
世俗的美学与超越的美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如果一定要找出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差别,可以说中国美学是世俗的美学,西方美学是超越的美学。这种差别源于中国文化的世俗性和西方文化的宗教背景。世俗性是中国美学的传统,它固然有现实性强的长处,但超越性的薄弱,又是中国美学的根本弱点。这个根本的弱点正是需要在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中加以正视和克服的。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考察审美与宗教的关系。审美与宗教的关系,大体上可以归结为同源关系和同位关系。所谓同源关系是指审美与宗教都发源于原始巫术文化。原始文化是巫术文  相似文献   
79.
新实践美学不能走出实践美学的困境——答易中天先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所谓新实践美学与旧实践美学没有本质的区别 ,它们都以实践哲学为基础 ,以实践作为美学的基本范畴。由此在对待审美、美学的逻辑起点、劳动与审美以及美的本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 ,新实践美学的观点仅仅是在实践美学体系内作修补 ,它注定不能走出实践美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80.
杨春时  朱盈蓓 《中州学刊》2007,1(2):230-235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适应现代性以及现代民族国家双重历史要求的产物。在现代性的不同历史阶段,文学对现代性的态度也各有不同,于是就形成各种文学思潮的流变:新古典主义是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肯定性回应;浪漫主义是对现代工具理性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反动;现实主义是对现代性带来的社会灾难的揭露和批判;现代主义是对现代理性的反叛以及对生存意义的反思。“五四”以前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滥觞阶段,形成了三种倾向:争取现代性的启蒙主义、争取现代民族国家的新古典主义,反思、超越现代性的审美主义。这三种文学潮流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端,也影响了“五四”及其以后的中国文学思潮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