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6篇
综合类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1.
分析哲学一直致力于语言意义明晰性的工作 ,然而 ,语言的形而上学性 ,特别是隐喻性语言 ,使语言的隐喻性、形象性、意义三者错位 ,其隐喻性意义难以领会 ;隐喻性意义有一个显现域 ,这个显现域由于所说者、理解者和语境的错位 ,必导致语形、语义和语用的错置 ,难以把握隐喻性意义中“格调” ;由于语言的祈使性 ,就不可能把隐喻性语言翻译成描述性语言 ,其隐喻性难以得到有效澄清  相似文献   
12.
杨桂森 《学术研究》2005,1(8):49-53
本文从传统"合理性"向现代"合理性"转换的价值取向出发,认为在生活世界,以权利为取向的"合理性"问题,昭示着权利是人的一种生活形式,它不仅具有独立存在的生活形式,而且是人的最基本的生活形式.由现代"合理性"所审视的价值,不再是实体型的,而是对价值程序的全面检讨.在现代条件下,哲学必须放弃形而上学的企图,放弃对先验价值的追求,转向对价值和人的生存状况、人的权利合理性条件的界定上来.  相似文献   
13.
杨桂森 《中州学刊》2005,(2):142-144
价值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人性的一种张力,而现代哲学对价值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消解,是对价值的一种破坏.绝对价值具有客观始源性,其客观实在构成主体的精神存在的根据,从而绝对价值获得拯救的意义.价值的相对性与人性的开显相关,由此获得人类解放的意义;绝对价值的道德主义的非人道化与相对价值的非道德主义的人性化共栖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市场经济伦理精神的层面,对我国的伦理道德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要改善我国伦理道德现状,必须加大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精神的培植之力度,论证了斯密教条作为市场经济伦理精神之合理性,并从伦理文化、道德主体、集体主义和社会公平正义之维来建立我国的伦理道德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5.
伦理文化情境与经济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政治、经济和伦理的层面 ,探讨伦理文化情境对我国政治、经济领域的规范作用 ,以及对人们道德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 自一九二三年胡适在其《西游记考证》一文中提出孙悟空是印度记事诗《拉麻传》里的“哈奴曼”的化身,首次提出“进口货”的论点以来,六十年间,争论迭起,有赞同者,有反对者,有的则调和两家说法,是“混血儿”,各执一词,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7.
杨桂森 《江淮论坛》2006,(6):147-151
古代传统形而上学总是与人之本命相纠缠,本源问题欲寻找天命寓存之所。不管是中国的古代哲学,还是古希腊理智主义者,都认为天道和天命统一于仁体。当古希腊贤者认为,人为自然立法时,就形成了西方人特有的超越与反思的思维方式。古希腊理智主义对命的思考依存于知识谱系,由此开启了开显天命的技术大道。在他们看来,技术是命的座架,技术本身就涌动着人之天命的创造与开显。而中国古代传统认为命由天定,其核心思想是以天观命,其所倡导的逍遥与天命、逍遥与自由隐化于自然之中,而古希腊文明所倡导的自由由技术开显于自然之中。  相似文献   
18.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不论是儒家言说的"天地之德"(自然之德),还是马克思说的"自然自由",都是对人类生命形态的一种终极眷念。马克思的自然自由理论,一方面是为人类解放寻找一种自然哲学的认证,另一方面也肯定儒家自然之德对社会的构序意义。它将人的自由论证与儒家的仁本论证,放在自然与社会一体两维的平台上建构,以人性本善为始原,将自然自由融入社会生活,通过共产主义来实现中国传统的德言性境界,完成自然自由与自然之德的有机统一,以达到尽性立命的最高境界。儒家的天地之德和马克思的自由之境,原则上都设定了人性、宇宙与人类社会的统一。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把儒家士大夫追求的大同世界,化为一种民族解放的世界运动,表达了儒家实现天道、仁道、世道与自由高度融合的理想主义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传统形而上学以"存在"为至思取向,以主观和客观为本位来建构人与世界的关系。随着主体哲学和价值哲学的兴起,颠覆了传统哲学采用主客观本位对世界的提问方式,而是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不断突破传统本位的属地,在绝对与相对的新关系中建立属于自己的新领域,表明主体在各种不同的关系系统中进行合作,以及在矛盾相互交合中不断寻找新的结构,由此探询现代哲学的价值转向。主、客体化的结果是建构一个文化的世界,在客体化中寻找主体的精神世界,而不是原初本位的实在;绝对与相对更注重主体的态度和关系视角的研究,能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