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10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双性同体"是女性主义性别理论中一个极富特色的文化概念,近年来愈来愈频繁地出现在国内性别研究话语中,在引起人们关注与兴趣的同时,也存在着对其认识与运用的模糊与笼统。"双性同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古代神话乃至宗教故事中,但其来源不同,成份与内涵比较复杂,反映着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心理诉求与社会形态。本文拟从性别视角对其进行力所能及的考察与分析,对它之所以成为女性主义性别理论之资源提供一种认识,同时也为较为准确地认识、把握并运用此概念提供一种本源性的参照。  相似文献   
12.
私奔,指女子私自投奔所爱的人,或跟他一起逃走.它作为一个反常事件,在满足人们反规心理与破禁欲望的同时,还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戏剧性,因此,它广泛地出现在中国古典文学叙事中,成为一种经典的爱情/男女关系模式.曹雪芹在他的小说<红楼梦>"史太君破陈腐旧套"一节中,形象地再现了这么一种情景:私奔,一方面因其有违封建礼教道统而被视为大逆不道.一方面则又可以毫无阻碍地在深宫内外的男宾女眷前长期公演.这种充满悖谬的现象,细究之却自有它的逻辑成因.私奔反叛的是封建礼教的清规戒律,追求的是婚恋自主,它的实质是源于对情欲解放的追求.若从性别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的话,我们可以发现私奔之始作俑者皆为男性,女性再勇敢也只不过是充当了一回被"勾引"者而已,满足的是男性对女性的另类欲求.这个性别关系形成了私奔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特质,它揭示了儒家很是认可的"食色性也"如何在"万恶淫为首"的封建社会中并存的奥秘.因此,私奔并非如我们以往所认知的那样,在它身上承载有多大的反叛性.也许,在客观上它的确具有反父权宗法制之效应,但在主观上可以说是毫无反男权之意识的.换而言之,作为女性在封建社会里最具反抗行为的表征,私奔其实并不构成对男权社会/性别秩序--性政治权力的任何侵犯与挑战.因此,它也解释了作为封建卫道士表征的贾母,为什么对私奔的讨伐虚张声势得厉害,却并不较真的根本原因.否则,有关私奔的情节与故事,也不会层出不穷地被演绎成中国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经典.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提出始由。当人们一提到被誉为现代文学三大巨匠“鲁郭茅”之一的郭沫若,凡知道这个名字的人──不管他是否熟悉郭的文学业绩──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女神》。几乎可以说,郭的名字、郭终身的文学业绩在知道他的人们印象中,总是最先地要和《女神》这个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符号所指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在其以《女神》标名的因开一代诗风而被公认为新诗运动中的第一座丰碑、而被“称得起第一部伟大新诗集”、而成为“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第一个可以称得起伟大的诗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女性文化:从传统到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女性新文化有着两次重要的历史性进程:一是她们在男性同盟者的帮助下,尝试改变传统文化中既定的女性角色身份与位置;二是她们尝试更深入地认识并摆脱自我形成与自我生存过程中无所不在的男权状态。后者使她们在目前陷进了一种类似孤军奋战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华文女性写作近年来已蔚然成风并产生一定影响。但受其所处的特定华文生态之诸多因素影响,她们的作品大多缺乏揭示事物本质的思想与笔力,缺乏批判现实的深度与力度;对男权传统观念与文学话语的沿袭,从根本上消解了女作家写作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立意的庸常与视角的狭小带来叙事格局的小市民气,文风流于街谈巷议,文本缺乏艺术独创性与震撼人心的典型意义,这是阻碍东南亚华文女性写作进入更高思想境界与艺术品位的结症所在。  相似文献   
16.
《伤逝》一直是鲁迅研究学界探讨鲁迅妇女观的重要范本。如果能够超越现有的从“小说者说”出发的研究方法,正视其存在的叙事破绽及意图悖谬之谜,将其置放于从古典到现代版的“私奔”模式中,并与现代新女性奋斗实迹互为参照,便可解读出它所蕴含的中国现代男性文化精英的性政治观、话语类型、两性关系与女性解放进程的真实形态。由此,使《伤逝》将显示出远不止于现有研究层面、限度、价值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种叙事:关于异性爱与同性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妇人杀夫──性政治与一种叙事原型小说《杀夫》原名《妇人杀动,是台湾作家李昂自己“十分喜欢”的命名①。相对于李昂的喜欢,改名者(据作者透露为“评审”)显然认为“杀夫”用语则更为简洁。可是,作家李员为什么反倒喜欢赘语式的“妇人”在此小说命名中的出现呢?最直观的解释似乎只有一个:作者极不喜欢主语“妇人”哪怕是在语表层面上的匾乏。相对“杀夫”来说,“妇人杀夫”是一个语言结构意义十分完整的陈述句,它不但陈述了一个两性尖锐对峙的极限状态,而且还陈述了一个反传统秩序的颠覆状态。如果从《礼记》“妇人,从人者…  相似文献   
18.
日本少女文学塑造的少女同性爱形象,为当代日本动画文化重要的艺术形象之一。《魔法少女小圆》为近年一部优秀的日本少女同性爱动画,该作品继承了日本少女文学的社会批判精神,感染力强,在日本国内获得广泛好评。日本动画全球普及,是该国文化软实力之一,我国发展文化软实力,日本的动画产品值得借鉴。我们在论证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时候,除了技术角度考虑,也须考虑文化产品的社会批判意义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冰心散文的出现,以跻身于当时男性作家群中而独树一帜,取得文学性与社会性的双重影响,但其文理念与风格却遭遇当年文评家水火两重天的评价,其影响之大延续至今,几成冰心文学刻板印象.今天我们把这些文案置放在性别研究的视野下重新分析解读,会发现即使是从褒扬冰心的角度出发,也会因评论者性别视野的局限而形成经典性的“谬析”与“谬赞”,它并不能真正解读或阐释出冰心散文写作深刻而经典的意义,此种文学境遇在女作家写作里尤具代表性.因此本文的重翻旧案,新释杨柳枝的个案分析,期待无论是从研究方法论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观的意义上,都具有揭示与标示的双重功效.  相似文献   
20.
《白鹿原》与《长恨歌》先后于上世纪90年代问世,两部长篇小说都将笔触指向了“历史”,但两者对于历史的建构却是大相径庭:前者建构的历史是一种“斗争模式”,后者则是“合作关系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想象中,两位作家又分别塑造了“妖女”、“圣女”、“女人”三种不同的女性形象。不同的历史想象与女性形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复杂的性别意识话语,反映了女性主体建构的困境,更引发了我们对于如何摆脱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去完成女性自我建构的再度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