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23.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养老服务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针对当前养老服务相对保守僵化的现状,笔者认为,必须立足国情和各地具体情况。通过工作创新,在中央统筹规划的大前提下,走多元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24.
王思斌教授为河北教育出版社新近重印民国时期社会工作专著和教材所做的丛书序言《走进应该留意的历史》中指出:我国社会工作教育恢复重建时直接从美国、我国香港地区引入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而这些理论和知识跨越了中国社会工作被取消以后的一段历史空间……于是,中国原来的社会工作知识好像已经‘完全过时’,所以少有问津。实际 相似文献
25.
民国时期是我国妇女运动从启蒙到发展进而实现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这一阶段,无论是从社会思潮、价值理念还是社会运动等方面,都体现了对传统的扬弃和超越.要考察这一时期的妇女工作,就必须要注意三个背景:一是社会福利制度的转型,即对妇女的慈善救济和社会支持由传统善堂文化向现代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转变;二是价值导向,在五四以来新思潮的推动下'男女平等已经逐渐为社会主流价值所接受和倡导;三是伴随着社会工作以及相关职业和技术的引入,妇女工作逐渐朝向系统化和专业化发展.按照工作的主要目的和内容划分,民国时期的妇女工作可以具体分为社会救助、妇女解放、妇女发展三个部分,在这一过程中,专业的社会工作也获得了引入和发展的机遇. 相似文献
26.
当代西方城市贫困社会空间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贫困社会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在经典社会学研究中,恩格斯和齐美尔开启了城市贫困社会空间研究的大门.沿着恩格斯和齐美尔的思路,学者们从人文生态学、社会地理学、新城市社会学和空间不平等社会学展开了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并进行了综合尝试,对当代西方城市贫困聚集区如内城区和贫民区的实证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当代西方城市贫困社会空间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对于研究我国目前的城市贫困空间聚集趋势和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7.
自民国初期社会工作引入中国以来,社会工作与民政工作便结下了不解之缘.民国时期,民政工作作为内务工作在历届国民政府的重视下得以转型和现代化.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工作被纳入政府的社会福利体系中,与民政工作在组织上有所区分,功能上互补.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和陕甘宁边区的政权建设中发展了民政工作传统,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城市得以传承、延续,成为恢复重建后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的重要的工作情境.基于这种历史关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必须要将民政工作传统及其与社会工作的历史关系加以重点考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