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0世纪中国西部开发观的演进及操作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近代化的视野下规划了开发西北的蓝图,这是近代以来国人对开发西北认识的一次质的跃升。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国民政府对西北地区的建设,深受孙中山开发西北思想的影响,是其思想由认识到实践层面的转移。共和国初期及当前的西部大开发,可以说是在继承孙中山等近代开发西北思想认识基础上的一次综合与全面推进,并明晰了西部地区的地理概念。  相似文献   
22.
杨增新具有天下定于一的政治理念,在这一理念的作用下,他主张国家统一,积极抵制外部势力对新疆的干涉。在统治方略上,主张王道为主、霸道为辅的霸王道杂之的治理理念。对共和与专制之认识,他认为共和与专制无优劣,这体现其对西方学理认识的局限性。研究杨增新的政治思想,对于理解其统治新疆的各项政策,甚有裨益。杨增新政治思想认识的传统性,折射出近代西北边疆地区传统知识分子的普遍认识,是人性思想易趋于传统思维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3.
杨增新统治新疆时期,在民族与宗教政策上,利用娴熟的政治手腕,注重怀柔与牵制并行,笼络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对他们分而治之,在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同时,实行政教分离政策,反对门宦制度及“泛伊斯兰主义”在新疆的传播。通过以上措施,在他统治时期,新疆的社会政治达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杨增新的民族与宗教政策,虽然有实用主义的特征,但他在复杂多变的政治形态下保持了新疆的统一与稳定,粉碎了外国势力的企图,维护了祖国西北边疆的安全与统一。  相似文献   
24.
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经国家批准,已进入了实施阶段。中原城市群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既要扩大城市规模,又要逐步建立4个工业产业带,发展过程中还要考虑如何体现环境优先和生态文明建设。笔者就生态文明与中原城市群发展这一主题,谈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25.
近代国人对边疆问题广为关注,边疆研究有从边缘走向中心之趋向.近代边疆研究虽然未能发展成为独立之学科,却是近代学术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一面.边疆研究的这一面相,实与近代民族国家构筑之历史相关.民族国家要求稳固的统一疆域,促进了国人对边疆之重视,推动了边疆研究的科学化与现代转型;边疆研究之发展,可深化对边疆的认识,有利于巩固边陲,对民族国家之构筑具有支撑作用.二者关系,是近代民族国家构筑进程中复杂关系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6.
同盟会在西北地区的活动,是近代以来国人对西北关注一再提升的一个力证。同盟会积极在西北建立和发展组织,活动于西北地区的外省籍志士注重与当地志士相互接纳,注意联系影响下层民众,还注意在少数民族中的宣传工作,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在西北地区得到了传播。在同盟会志士的努力下,武昌起义在西北各省得到了广泛响应,陕西、甘肃、新疆的革命党人先后发动起义。这些活动是全国辛亥革命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近代以来引起西北地区第一次大的社会变革的政治事件。  相似文献   
27.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一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这是因为,邓小平理论准确反映了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发展趋势,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制定正确的发展路线和国际战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根据;邓小平理论解答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性难题,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是中国人民胜利走向21世纪的伟大旗帜  相似文献   
28.
近代中国由传统王朝国家政权模式向民族国家模式转变,由晚清开始的边疆内地一体化进程贯穿于始终。近代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谋求中央政治权威的重塑、西方列强次级势力的渗透、复杂的民族与宗教状况、落后的文化教育、与内地差异的政治形态,构成了近代中国边疆社会政治环境的真实状态。19世纪至20世纪初,国人的边疆认识主要有两点突破:一是开始注意到海防问题,由单一的陆权国家开始向陆海复合国家迈进;二是开始明确关注边界问题,逐步产生了国家主权意识。经过历届政府及政治家的长期实践,以明确领土范围及边界划分的西方疆域理论形态基本上为国人所接受。  相似文献   
29.
讨论中国历史上区域政治的发展演变及叙事逻辑,脱离不了先秦时期的政治观念及政治实境。秦以后王朝政权的政治结构、族群关系等变革,引起了区域政治形态的变化。历史上区域政治形态的表现与变化,既受先秦抽象的无远弗届的天下观念的持续影响,也受抽象的“天下”变为有一定的相对明晰的空间范畴或王朝政权日益“统一”化的现实政治环境的作用。历史中国的区域政治形态表现多元,区域政治的流变性特征突显。明晰历史上中国区域政治的演变轨迹,可更深入理解区域政治史研究的土壤与空间所在。区域政治作为区域史研究的专门领域,应在结合学术界关于区域史研究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区域政治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深化对其价值与意义的认识。区域政治史是从区域的视角分析历史上人或集体在某一特定时间、空间的政治体系中运用影响力的过程,重点研究政治何以成为这一区域的关键要素或显著特征的原因及过程,人或集体运用影响力的具体行为、后果及变化的复杂内容。作为区域史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区域政治史的意义在于通过透视政治这一人类文化的重要领域在区域“整体”形成或构建历程中的复杂表现,进而审视历史发展的整体进程与多元分合的立体面相。  相似文献   
30.
论杨增新的民族与宗教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增新对新疆民族问题的认识,一方面既受到近代民族平等观念的影响,强调民族平等;一方面又深受政治官僚身份和现实的左右,而以利用为目的。在宗教认识上,他对中国传统的多元化宗教信仰而导致的信仰空泛化持否定态度。主张将“祀天”与“尊孔”相结合,认为这样能达到维系社会道德、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杨增新的民族与宗教思想,是以现实政治为出发点,为统治者服务的。杨增新的“祀天尊孔”论,为当时孔教之争影响范围的一次横向扩展,是民国以来关于孔子是否为宗教之争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