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如何理解西方现代文艺美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怎样才能更好地吸取西方的理论精华?这对于中国现代文艺美学理论研究和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于一些重要理论家,诸如尼采、荣格、萨特、福柯、德里达等人的理论分析与评价,触摸到西方现代文艺美学发展的内在脉搏及其特点。本文认为,不断破解旧的思想模式与不断建构新的理论平台,是西方现代文艺美学不断获得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微软人工智能写作程序"小冰"的诗歌中存在大量的风景书写。这些风景书写背后,有一套建立在"五四"以来现代诗歌农业文明抒情逻辑上的风景审美结构与认识装置。通过对人工智能诗歌写作与读者接受关系的考察,可以发现小冰诗歌中的风景及背后的审美结构、认识装置在文学惯例、历史语境等角度与读者认知、接受的契合之处。而小冰程序的设置和界面,又带来了召唤读者为风景填充意义的可能性。在读者自身具有的风景认识装置与小冰诗歌本身隐含的风景认识装置的碰撞中,读者的风景认知可以介入诗中风景,形成诗歌史上罕见的读者对文本不断"重写"的阅读模式。这种特殊的模式,让"小冰"的诗歌由传统诗歌固有的静止、封闭状态,走向一种共时、互动状态。这在以往的文学理论中更多是一种理想,而"小冰"的实践却将其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交流越来越便捷的国际化时代的到来,文学和艺术的创作进入到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化语境中.但是,对于作品的理解仍然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误解"或者"隔阂".直接对应于文学批评方面,似乎用"全球化"、"全人类"也显得过于抽象和无迹可寻.批评能够自我立身的空间存在,是在于对作家未完成世界的把握上.从中发掘出了具体生活事实背后的文化标志--文化圈层,而批评家必须对于这些不同文化圈层存在的间隔有所意识,并力图突破和穿越这样的文化圈层间隔,消除误解建立认同感,才能最终完成批评的宏伟基业.  相似文献   
14.
西方古典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一种比较性描叙的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西方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和再次兴起 ,以及中国 2 0世纪文学的变革与发展 ,作了比较性的描叙。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1 西方古典主义与文艺复兴 ;2 从西方到中国———关于“古今之争”的文化转换 ;3 梁实秋的新古典主义批评观 ;4 “红色古典主义”的崛起与衰落  相似文献   
15.
殷国明 《社会科学》2005,(2):98-105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其文化中所特有的"狼性"也进入了现代中国文学,并成为其中重要的角色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是以一种外来的、异己的,但又是充满活力的面目出现,兼有恶魔与天神两种特质,参与了中国文化内在的剧烈变化、转化、矛盾与挣扎,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精神现象与文学意象.  相似文献   
16.
如果我们按照西方文化研究的脉络梳理,中国的文化批评无疑盛行于20世纪90年代,但是,如果我们就中国文化的发展而言,鲁迅杂文具有鲜明的文化批评的特质,它不仅承传了中国忧患意识的文化情结,而且与20世纪世界性的文化变革相交接;尤其在鲁迅的早期杂文中,突显出对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反思与批判,自此奠定了鲁迅乃至整个20世纪中国批评史的基调。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以来,文化交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交流的时代,文化交流亦成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它促使中国从过去单一的历史时间的思维隧道中走了出来,进入了一个广阔的与世界交流和接轨的新纪元。正是在这种情景中,如何对待和进行文化交流,成为人们经常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其实,文化交流就是一种“通”,按照中国古人所言,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变通”过程,所谓“一合一辟为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也。而在中国文化中,这种“通”又无不与“同”相…  相似文献   
18.
"跨文化"--一个新的文艺理论创新平台与新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声浪中,中国文艺美学的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很好地总结历史经验,以新的姿态迎接挑战.该文对于中国文艺美学状态进行了深刻分析,指出进行理论建设必须警惕批评界的"泡沫",注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从中西文学比较角度探讨了现代中国文艺美学理论产生的基本模式和特点,注意到了它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化过程中的一些因素,尤其是西方文论的影响和作用。从众说纷纭的“古今之争”、“新旧之争”中,审视文学“价值重估”中的时间角度,对转型时期从一种选择到多种选择的理论态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文学话语的转换,以新的方式冲击和解构着旧的文化意识和思维方式,凸显了社会状态和文化精神的变革,给文学带来新的挑战和危机,构成了新旧文学在交替中交融的复杂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反映了现代文学独特的美学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