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2篇
  免费   102篇
管理学   4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52篇
人才学   66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70篇
理论方法论   113篇
综合类   914篇
社会学   413篇
统计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185篇
  2009年   412篇
  2008年   411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参照行动的文化结构化理论来解释北美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猎巫事件--萨勒姆审巫案。对该案如何以及何以发生的理解与解释,需要考虑当时活跃在清教徒生活中复杂且被深刻感知的意义。本文揭示了清教文化中的危机。这场造成19个英国男女被绞死的审巫案是在原告、牧师及法官的主导下进行的,他们深植于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观中,操纵这一世界观,并最终借助合法暴力捍卫这一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是根据如下的紧张与矛盾节点而得以重建的: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殖民地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世界如何运转的形而上信仰(如巫术与驱魂)。研究萨勒姆审巫案牵涉文化、诠释以及社会学解释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指出:(1)文化社会学的解释包含且不限于叙事性意向、意识、言说的意义及行动者的策略;(2)文化社会学的解释应把符号结构与政治经济学的互相嵌入纳入考虑范畴,但又注意不将前者化约为后者;(3)一个危机或事件的走势与参与其中的人们对危机的诠释之间相互纠缠。这意味着,文化社会学能够给出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因果性诠释,从而超越在理解与解释之间长久存在的区分。  相似文献   
992.
实际上,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动机和营销人员的看法是有所不同的。不管消费者是出于对我们品牌的偏爱,抑或仅仅是出于习惯而购买,最重要的一点是:消费者选择购买了我们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充分地评估我们的产品,我们需要区分消费者的“考量行为”和“选择行为”,从而了解直觉或者习惯在消费者决策中的所发挥的作用.再结合我们的研究技术,更好地捕捉消费者的直觉特点。  相似文献   
993.
随着空间经济理论研究出现重大突破,空间计量经济学也从边缘走向现代计量经济学的主流。重点对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设立包括空间横截面数据模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以及空间离散数据模型进行讨论,对模型参数估计方法包括最大似然估计法、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矩估计法等进行分析,对模型检验方法包括Moran’s I方法和LM/RS方法等内容进行总结,最后展望了该理论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94.
本论文旨在探讨日本明治维新前后的政党认识,具体而言,通过分析“爱国公党”的成立过程和其党名中所包含的意义,来说明明治维新时期注重公议舆论的思想,给日本之后的政党认识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由于幕府统治时期严禁结党营私,即便到了明治初期,“党派”一词仍带有浓重的负面色彩,世人也对党派持有强烈的不信任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爱国公党将结党这一行为,与明治维新时期广为渗透的公议舆论思想相关联,强调其自身的公共性和爱国主义的性格,来打消世人的疑念。然而在西方政党政治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政党具有“部分性”,起着调整各方利益的作用。但受爱国公党影响,在近代日本,人们强调政党应具有公共性和国家性,否定其“部分性”。这样的政党认识同时也成为了近代日本政党发展的一大桎梏。   相似文献   
995.
工业化进程展现出一种明显的转变:人们从事劳动已不再象过去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各种形式那样“在家里”干活,而是必须外出工作。他们必须远离家庭,在挂着“工厂”或“企业”(管理部门也包括在内)招牌的生产场所内挣得自己的必要收入。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生产场所也许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工艺技术、管理计划与  相似文献   
996.
○如果我们从范围广泛的政治文化问题中只研究与我们青年的政治文化相联系的一些问题,而不是社会的、不是意识形态的、也不是阶级的,您不反对吧? 好的。○在准备和您谈话的同时,我读了一系列有关总的文化,其中包括政治文化的材料。引  相似文献   
997.
现代宪法面临一些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今天的政府被迫通过国际网络与其他政府进行协商(这导致了内外区别的模糊),同时也不断地让私人行动者去加入满足公共目标的活动(这导致了公私区别的模糊)。为了克服这些挑战,一些学者提出要么推动全球立宪主义去补偿国家层面的去宪法化,要么主张立宪主义是一种自由立场的概念以及作为形塑国内和全球治理实践的上位概念。但是,这些主张缺乏国家学的根基,忽视了主权、国家、宪法这些概念的本质。宪法是关于主权、国家的构成规则,它不同于政府的组织法。这些构成规则最基本的要素是“政治权力最终来自于人民”的普遍信念。因此,现代宪法话语用在国际层面是不恰当的。这导致了一种自由立场的宪法化进程的出现。但是,由于缺少人民的基石,这个进程将变成一种新现象———威权立宪主义。  相似文献   
998.
基于对重庆市部分小学和“重点中学”的实地观察,从“交互式整体教学”的视角出发,重点描述中国教育的整体现状和“重点中学”的学校制度。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教育传统,就中西方教育进行比较和反思,探讨中国学校教学中的核心价值和教育哲学,指出中国的教育和校园生活是中国社会生活和中华民族独特习俗及传统的反映。  相似文献   
999.
本章译文主要概述了第四世噶玛巴活佛若必多吉的弟子及其生平事迹。若必多吉的弟子众多,主要有大规范师贡国公仁钦贝、噶玛巴衮循、贡邦贡噶顿珠、止贡却吉杰布、洛仁波切扎巴云丹、杰尊纳阔瓦、仁阔瓦、夏巴、措噶莫瓦、恰却巴降曲坚赞、贝喀觉旺波等人。他们协助第四世噶玛巴活佛若必多吉建寺传教,弘扬佛法,做有许多业绩。  相似文献   
1000.
本章译文主要概述第三世噶玛巴活佛让迥多吉到祥之查仁(shang-kyi-tsha-ring)地方向大成就者乌坚巴求教以及乌坚巴圆寂。虽然乌坚巴没有担任让迥多吉的传戒老师,但他一直是让迥多吉的最主要的上师,直到1309年圆寂。第三世噶玛巴活佛让迥多吉不仅随从乌坚巴等上师学习噶玛噶举派的各种显密教法,而且还学习过宁玛、希解等教派以及噶举派各个支派的教法。他勤奋好学,不仅精通医学,而且为了绘制一地图,就用了七支笔,足见他的学习精神是可嘉的。他著有《心要论》、《梦之显宗经论》、《现行之释要》、《喜金刚第二品之注释》、《历算集论》、《释续金刚曼义释》、《三味耶海注》等著作。第三世噶玛巴活佛让迥多吉是一位没有任何门户之见的僧人,本章记载了他知悉吉祥萨迦寺院缺少佛法资具和法器的情况后,马上召集地方头领和各教派的信众,请求大家为寺院捐资捐物,从此为吉祥萨迦寺院敬献财物者越来越多,使萨迦派教法得以弘扬。由于汉地和多麦地区出现一些邪恶僧人之行为,故不喜欢佛法的大臣们到处议论,将各地不净之僧人(指有妻室的僧人)全部勒令还俗处以刑罚,支应赋税兵役,并命令把他们的寺院毁掉。帝师贡噶坚赞等僧人奏请阻止,未能奏效。是第三世噶玛巴让迥多吉亲自出面才阻止了驱逐僧人、破坏寺院等行为。通过这一事件,可以看出元朝后期一部分大臣对皇帝笃信佛教的做法是持反对意见的,同时也可看出噶玛噶举派对元王室影响日益增强的事实。此外,本章还详细介绍了第三世噶玛巴活佛让迥多吉二次抵达大都等地的活动。他除了为皇帝、大臣及信众灌顶和传授佛法外,还专门回西藏,从桑耶寺取来长寿水献给皇帝;他为了弘扬藏传佛教文化,还将(元顺帝妥懽帖睦尔)赐给他写造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的金银交给了蔡巴,造了一部金汁书写的大藏经,并为诸经籍举行了开光仪式。噶玛巴活佛让迥多吉二次进京的过程中,其地位很快就提升到与萨迦派的帝师、国师相近,这代表了噶玛噶举派与元中央王朝建立关系的历史趋势,也表明了以活佛转世的方式确定的藏传佛教的领袖人物,从一开始就在西藏与中央王朝建立关系方面占据有一定的优势。在噶玛巴活佛让迥多吉之后,噶玛噶举派已成为元、明中央王朝倚重的一个主要教派。值得注意的是,1334年当噶玛巴活佛让迥多吉准备返回西藏时,皇帝妥懽帖睦尔封他为"圆通诸法性空佛噶玛巴"(chos-thams-cad-stong-pa-nyid-du-rtogs-pavi-sangs-rgyas-karma-pa),赐给了水晶玉印及金字牌符,并赐给他的亲炙弟子多康定真桑波(ting-vdsin-bzang-po)和蔡巴格迥钦波(tshal-pa-dge-sbyong-chen-po)等司徒印信,赐给(噶玛噶举派)在杂日等地的新旧寺院以金锭等大量物品。还下令在粗布寺为皇帝加严图(vjav-yan-du)兴建影堂(yin-thang),在粗隆地方设立"达尔罕"(dar-rgan)之官职。此译文承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黄颢先生刊登在《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第34至43页的译注。另由于印刷条件的限制,译文中人名和地名皆采用藏文拉丁文转写,特此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