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18篇 |
理论方法论 | 47篇 |
综合类 | 1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6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我在《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那篇短文中,提出了“速度型”再生产模式和“结构型”再生产模式的问题,但未展开论述。本文是对“结构型”再生产模式的初步探讨。再生产结构的三次大变化所谓“结构型”再生产模式,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技术条件、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等质态不断发生变化的再生产类型。它是相对于“速度型”再生产模式而言的。后者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只发生速度、产量、产值等数量的变化。人类社会经济史表明,社会再生产运动迄今已发生三次重大的结构性变化。第一次:从原始的“渔猎采集经济结构”过渡到古代的“农牧手工业结构”。原始社会 相似文献
42.
中国14年的改革,“摸着石头过河”摸出来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市场经济是唯一的富国富民之路。但是,理论落后于改革的实践,计划经济理论的幽灵长期困扰着决策者。中国如何向市场经济过渡?这是需要中国经济学家从中国国情出发,经过认真探索才能作出回答的。中国向市场经济过渡,首要的难题是如何妥善解决庞大国家机构与市场经济的矛盾。中国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又一个难关,在于合理解决国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创造一种新型社会主义产权形式。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是中国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又一个难题。向市场经济过渡,是采取急转弯的“休克疗法”,还是渐进式的“针灸疗法”,这是关系“改革成本”大小、甚至改革成败的问题。 相似文献
43.
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不少学者都在思考两个问题:1.怎样评价20世纪?2.21世纪将是什么样子?我在这个世纪生活了整整70年,自然对20世纪有个看法,也对21世纪经济学的主题感兴趣。本文便是有感而发,希望引起更多的人来探讨以上这两大问题。这种瞻前顾后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一回顾20世纪,可以看到一个显著的特征:各国、各民族、各阶级几乎全力用于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为此,打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数以百计的局部战争,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国与国之间乃至两大政治集团之间,殊死搏斗了几十年,付出了多… 相似文献
44.
由于为了实现某种政治目标而不惜浪费大量的国家资源,由于没有找到有效地制止管理机构官僚化和官员腐败的办法,以及“吃大祸饭”盛行,把全民所有制视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制度论”及其国家社会主义模式是不成功的。作者主张以普遍的公民产权为基础建立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公民产权本位论”既符合社会主义学说的先驱者的思想也能把广大劳动者的利益和社会利益协调起来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公民产权可以通过完善的税收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加以调节,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产权联合形式。作者提出必须破除公比私好,越公越大越纯越好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45.
46.
新中国 5 0年经济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 ,教训甚多。在此过程中 ,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对国情的认识。总结5 0年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 ,不难得出多种经济共同发展是惟一的富民强国之路的结论。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 ,确立公民产权是至关重要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发展进程中 ,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走经济的适度增长之路 相似文献
47.
再论社会生产力的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我国经济学界对于经济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应否研究生产力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争论的焦点在于社会生产力是一个什么范畴,具有什么属性。弄清这个问题,对于经济科学的发展和经济建设都有重大的意义。社会生产力(以下有时简称生产力)是社会科学的范畴,尤其是经济科学中一个最基本的范畴。它是我们研究一切经济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和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范畴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研究生产力经济问题,首先必须弄清“社会生产力”这个范畴的属性,从而才有可能揭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再生产运动的规律。 相似文献
48.
《资本论》不仅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而且概括了社会再生产的一般原理,其中包括不少有关生产力的精辟论述。本文想对《资本论》中有关生产力的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一、生产力是《资本论》中研究生产关系的出发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初版序言中写道:“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有的同志说,马克思这里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指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我看这种解释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第一,把这段话里的“生产方式”说成是生产关系(或生产关系的总和),就会使这句话变得文理不通、不合逻辑。且马克思紧接着 相似文献
49.
全面理解和实现经济发展的总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工作重点和经济发展战略 十二大提出在全面开创新局面的各项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大会实事求是地确定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中,要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这 相似文献
50.
历史回顾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简称FP)的不断流动与重新组合,是社会生产力运动的一大特点。因为,劳动者有生老病死,生产资料有消耗补充,资源开发有地区变迁,知识、技术日新月异,制度、体制也时有改革,等等。这些因素的变化,自然引起FP的不断流动和重新组合,从而对社会生产力的运动产生不同方向(促进或促退)、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FP流动与组合的各种形式,择优而用之,对于调整经济结构、深化经济改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