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1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高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鉴与融合,既是大学生健康教育本质与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健康教育提升与发展的现实需要,还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良好发展的必经之路。实现二者的互鉴与融合,主要的方面在于,教育目标相统合、教育内容相互补、教育方法相互鉴、教育资源相兼容。  相似文献   
12.
个体间协作形成了社会,并将表征人在协作中关系的信息传递通道和作为实践场的现实空间联系起来形成社会实践的空间。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节点化生活中,社会实践的空间特征发生了改变。信息传递通道所形成的关系结构仍具有明确的生产属性,而现实空间不再有曾经的社会实践赋予的符号价值,成为盛放生活的场所,执行社会再生产的职能,从而使空间生产呈现出一种"生活的结构",促进了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3.
14.
在本科教育中实行导师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对本科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行本科导师制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因此 ,高等院校应当认识其必要性 ,尽快建立起相应的工作体系 ,不断思考和探索 ,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5.
日趋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使电视媒体的营销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它要求中国电视媒体重构其组织结构形态,以达到提高自身组织能力使之与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相适应的目的。通过对中国电视媒体组织结构现状的实证分析,结合组织理论,明确了影响电视媒体组织结构的外部环境要素和组织能力要素对结构变化的决定作用,建构了电视媒体组织结构设计的理论框架,解释了两个决定层变量在系统内部的作用关系。在此基础上,依照组织的人性需求的特点演化其结构的路径,建立了组织结构层变量影响函数模型,根据影响函数分析决定变量各自随时间的变化率,找到了采用企业核心化和组织学习法构造电视媒体新的组织结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6.
应用集值映象的 Leray-Schauder 度建立了集值映象的迭合度。作为应用,讨论了一类微分包含 m-点边值问题的可解性,这是对 Gupta 等人工作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专利授权量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西省1986年以来的专利授权量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研究,勾勒出山西省专利授权量的发展轨迹,反映出山西省专利授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山西省专利授权量在全国排名落后且差距有扩大趋势;山西省专利分布结构不合理且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的20年里,山西省知识产权工作发展比较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知识产权管理落后、创新人才缺乏是制约我省知识产权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家族企业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从时间上看,长期存在于各个经济活动领域;从空间上看,各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家族企业。另一方面,对于家族企业的研究长期没有得到重视,随着中国经济的转轨,企业的治理结构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问题。"家本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以"家"为基础产生的非正式契约对中国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之大是世界上其他民族所无法比拟的,家族企业或类家族企业在中国广泛存在,对家族企业的治理,将直接影响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单一的生产效益比较视野下,乡村与城市通常被视为现代化发展的两端。实质上,城乡二者作为两种异质的聚落空间形态,最终服务的是人之生活本身。在这一意义上,乡村可被化约为人在世敞开的经验场域,城乡进而呈现为“一体两面”的关系。引鉴地方营造这一理论视角加以深入分析,乡村振兴最为根本的目的是要通过乡村社群主体的建构,对乡村集体场域进行再标识,藉由文化发展等更新塑造出乡村新生活方式,进而在体现美好生活新要求、完成乡村建设新使命、塑造乡村新业态、化育乡村文化新母体等四“新”方面上加以再造,最终基于乡村这一地域实现人与人、人与地的在地化平衡与自洽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