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5篇
社会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国现代散文诗在30年的时间内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从而进一步走向高潮的光辉历程。《野草》以鲁迅先生“最典型最深刻的人生血书”昭示人间,以成熟的姿态为现代散文诗撑起了一片深邃而广阔的天空。《野草》思想深厚,艺术成熟,对现代散文诗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是开拓性的。1927年以后的中国现代散文诗从多方面体现了《野草》精神,继承和发展了《野草》的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12.
使用典故是古代文学创作中最常见的语言现象之一。使用典故的标志是造成典故词,典故词的形成是取典故因素构成词素。典故词的形式不同于一般语词,往往以词组、短语的面目出现。此课题的研究,对研究复杂的典故现象、编写典故词典、注解或阅读古代典籍、使用典故进行文学创作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典故词对典故因素的摄取,本文归纳为12大类。  相似文献   
13.
阎真兼有鲁迅研究者和作家双重身份,其小说《沧浪之水》中的主人公池大为作为当代的知识分子,再次演绎了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的生存悲剧,从池大为的精神成长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夏瑜、吕纬甫、魏连殳等精神基因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王吉鹏  黄一帼 《东方论坛》2005,(5):25-28,46
鲁迅和赵树理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两位卓然而立的关注中国农民的文学家.然而由于历史时代风云、个人境遇经历和文学审美趋向等因素的存在和影响,他们的文学呈现了有着丝缕联系的两个不同的中国农民生存图景.  相似文献   
15.
绝大多数读者认识朱自清是因为他所写的那个蹒跚着的父亲的背影,那条洒满月光的煤屑路,还有那顺着指缝匆匆溜走的时间。我们所不知道的是这颗敏感的心灵在它跳动着的五十个春秋里,有多少辛酸隐藏在字里行间,在那淡淡的哀愁之外它也曾倘佯于学术研究的理性王国,在那匆匆的背影中沸腾着流动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坚强和不屈。朱自清曾经说过“文化是继续的”,他自己是非常重视科学知识的大众普及及学术成果的社会转化的。为了将朱自清的一生更好地介绍给喜爱他的人们,姜建、王庆华二人合著了这本《朱自清图传》(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以下简称《图传》),此书获得湖北2006年有影响的十种书之一。鉴于学术普及的目的,该书力避抽象化和学理化的严肃阐释,以清新的文笔在张张老照片和幽幽墨香中将一个“匆匆的旅人的颜色”娓娓地道来,在朱式散文的气息中为这匆匆的背影展开生命的画卷。风雨飘摇的时代,难免有着一路的颠簸和不安。朱自清就像他在《匆匆》里面表达的忧虑那样,总是紧张着人生苦短。他的一生过得非常累,不仅因为他的辗转数地,即便到了假期他也总是给自己定下庞大的读书写作计划并督促自己完成,常常伏案工作到深夜。《图传》的序言中说到“他走路匆匆忙忙,看朋友匆匆忙忙,...  相似文献   
16.
聂绀弩是杰出的杂文家和诗人,也是"鲁迅风"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鲁迅杂文的精神本质,其乡土小说是鲁迅所开拓的乡土文学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的表现.本文以杂文、小说和部分诗作为例,探讨了二人在文学创作上的扬承关系.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五四”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在“五四”前夕,以“唐俟”的笔名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六首新诗。关于这些诗,作者自己后来有过说明:“我其实是不喜欢做新诗的,——但也不喜欢做古诗,——只因为那时诗坛寂寞,所以打打边鼓,凑些热闹;待到称为诗人的一出现,就洗手不作了。”(《集外集·序言》)这与《呐喊》的创作动机在精神上是一致的。鲁迅写这几首新诗。为的是“呐喊”几声,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张爱玲是两位在哲学层面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的作家 ,他们的小说在揭示人性、解剖国民性、悲剧性地体悟人生、思索人类生存命运和现代主义手法运用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之处 ,他们都用荒诞的艺术手段写出人灵魂的深度和精神的孤独。  相似文献   
19.
本文遵循“回到鲁迅作品中去”研究鲁迅的原则,透过诗歌这一鲁迅“娱情遣兴”所作的媒体,去把握分析鲁迅的形象,从而发现其诗歌中所显示出的鲁迅韧性战斗的精神,正直高洁的品格和沉郁悲壮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历史语境下的文化选择——鲁迅与宋玉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五四反传统战斗中的主将,鲁迅曾激烈地抨击过一大批传统文人。他对宋玉评价的背景和原因,他们文体特征背后所体现的审美特征,他们的文本中对秋的描写所蕴含的浓重的悲感和苍凉,表现了鲁迅与传统文化复杂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