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9篇
综合类   5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君命有所不受”语出《孙子兵法·九变篇》,原文为“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这一命题一经提出就成了双刃之刀:它既为将帅根据战场实际情况有所取舍地执行国君的指令提供了理论依据,又为少数居心叵测之徒对抗上级正确指令提供了推托之辞。因此,重温《孙子兵法》的有关论述,弄清这一命题的含义、根据和动机,对于下级怎样执行上级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兵民是胜利之本”是毛泽东在《论持久战》提出的科学命题,意即军队与民众的紧密团结、相互支持是克敌制胜的最根本因素;“兵民是胜利之本”命题的提出有其背景和根据,也有其实现途径.在当前,“兵民是胜利之本”命题对于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冯契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性解读主要体现在 :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历史总结 ,扬弃了毛泽东的辩证法思想 ,基本上肯定了毛泽东对社会理想的探索 ,坚持了毛泽东的义利观、完善了毛泽东的群己观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胡适提出了回应时代要求的个性解放思想,主张"个性自由"和"自由独立精神",提倡男女平等和社会平等,倡导以自由、平等为基础的改良民主,具有继承与开新并进、激进与保守并重、回应时代精神与脱离现实并存的特点.其个性解放思想的积极意义体现在:推动了价值观念的革命,促进了思维方式的转变,催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实践;其局限体现为:坚持反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遵循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忽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个性解放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冯契认为作为认识论范畴的意见是个别主体对问题所作出的未经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的是非界限不明的主观性认识;意见争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意见争论的根源是个别主体都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意见的争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是达到一致的认识,进而把握真理;群已之辩是认识过程中的基本事实和必经环节, 认识过程就是“己”之意见转化为“群”之共识、再经实践检验的过程;探讨意见范畴的意义在于防止经学独断论的重演。  相似文献   
17.
道德理想是冯契理想学说的精华所在;他界定了道德理想的涵义,阐明了以"善"为核心价值的道德理想与利、与真的关系;认为道德理想化为现实必须凭借一定的道德规范,才能构建良好的社会伦理关系、培养人的良好道德品质;主张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理想是建立以人民利益为基础的正义和仁爱的关系,养成具有正义和仁爱品德的人格.  相似文献   
18.
冯契诠释中国哲学史的特色之一是坚持“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以“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的依据:其一,哲学是哲学史的总结,哲学史是哲学的展开;其二,哲学史的创作必须自觉地以某种哲学元理论为指导;其三,中国哲学史著作的创作者必须拥有哲学家和哲学史家的双重身份。冯契以“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经历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其包括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清华研究院当研究生时思想的萌发,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华东师范大学进行的探索与著述。冯契以“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体现在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以“智慧”说哲学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以“螺旋式圆圈结构”诠释中国哲学史。  相似文献   
19.
20.
毛泽东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呈现为一个较长时期的逻辑展开过程,延安时期是这一过程的最重要环节。毛泽东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有四重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引导,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共产党人根本宗旨的要求,克服党内因利益偏差导致的思想和作风不纯的需要。毛泽东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展现了双重功能:孕育了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催化了党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的形成。毛泽东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有重大的现实价值:批评与自我批评依然是解决党内思想斗争的重要手段,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和实质;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领导人民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