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73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96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41.
秦汉时期的"太上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上皇"称谓体现了帝制时代最高权力集团中特殊的亲族关系,其最初发生与"皇帝"同时."太上皇"和"皇帝"之间的帝位传递与帝权继承,历史上有过复杂的情形.以称"太上皇"为标志的最高执政者生前的权力转让虽然在秦汉时期没有直接发生,但先秦时期类似的历史记忆以及汉代皇帝向异姓出让国家管理权力的情形,很可能于深层的潜意识影响着帝王晚年的心态.另外,兴起于社会下层的武装暴动集团以反政府为旗帜,却并不否定皇权.所谓"妖贼"自称"太上皇帝"的史例,也值得政治史研究者、文化史研究者以及社会思想史研究者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42.
国学与"立人"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教育在国学方面多有薄弱环节,但在当前的"国学热"中对于传统国学教育的现代价值应有冷静的思考.我们有必要澄清传统国学教育的特质,总结历史上这种教育的得失成败."五四"以来先进知识分子对国学教育传统的反思,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鲁迅曾经强调的"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主张,是推进中国文化与教育的现代化应当坚持的原则.我们当今提倡的新国学教育无疑应注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内容的继承,以利于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国学传统中包含的可以与符合现代文明趋向的思想文化对接的积极因素,包括自由思想、民本理念、实学精神、环境意识.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应当认真发掘,科学评价,并充实入现代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143.
汉代社会意识中的"和合"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子今 《社会科学》2006,(7):152-161
“和合”,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存在。“和合”体现了一种文化倾向,也体现了一种文化理念,一种文化意境,一种文化精神。探索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不能不注意汉代思想史。考察汉代社会意识,可以看到,“和合”有自然主义的思想渊源,在这一时期,已经成为一种公众愿望,一种社会理想。在民间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和合”的理念也有深入的渗透。早期道家文献如《太平经》中有关“和合”的论述,对于“和合”思想的丰富和完善,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4.
伯乐据说"善治马""善驭马",而更多迹象表明,伯乐是早期相马技术经验的总结者.伯乐有晋人秦人或赵人秦人异说.有学者认为,"春秋之末似有两伯乐",一为"赵人","另一伯乐为秦人也".而《吕氏春秋·观表》说到"古之善相马者","秦之伯乐、九方堙,尤尽其妙矣",是值得重视的信息.《淮南子·道应》有伯乐推荐九方堙为秦穆公"求马"的故事,其中说到"相马"的技术与理念.伯乐举荐九方堙为秦穆公求"良马","三月而反报""得马""沙丘","马至,而果千里之马",或说"马至,果天下之马也"的故事,使人联想到汉武帝时代向西北方向寻求优良马种以充实天子之厩并提升汉王朝骑兵军团战马素质的努力.伯乐、九方堙为秦穆公求"天下之马"事,或许可以看作汉武帝时代"天马"追求的历史先声.  相似文献   
145.
中国古代驿壁诗中有妇女创作的内容.其中情趣和意境多有值得珍爱的价值.这类作品与一般闺阁诗不同,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更为广泛更为直接的社会影响.讨论驿壁女子题诗这种文化存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妇女精神世界的丰富内涵.品味驿壁女子题诗,也有助于真切了解古代妇女由艺术欣赏和文学写作所体现的生活质量、由社会交往以及远程游历所实现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46.
吕不韦是历史上以富商身份参与政治并影响政治的第一人 ,其桃色污点虽然说对他的形象有影响 ,但对其评价应注重其政治实践和文化倾向的历史效应。他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 ,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吕不韦出身于以洛阳为中心的工商业发达地区 ,他为秦灭东周的举措震动天下。吕不韦显赫时曾经食河南洛阳十万户 ,失势后亦于洛阳结束了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47.
“主公”称谓始见于东汉末年历史记录,以《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所引史籍最为集中。就现有资料看,早期“主公”称谓又仅见于《蜀书》及裴注。而《三国志》所见“主公”称谓似乎仅用以指代刘备一人。刘备部属相互言谈称刘备为“主公”,与刘备对话时也往往当面直称“主公”。通过这一现象,有助于理解刘备集团中君臣“相契”的情形。“主公”与“公”之称谓,其意义其实是十分接近的。后世“主公”称谓的使用渐次增多。《三国演义》中“主公”称谓使用频率甚高,指代对象先后凡25人。被尊称为“主公”者,在刘备集团中竟有关羽。《三国演义》中可见“主公”和“主人”对应的例证,而刘备夫人被赵云称作“主母”,也是反映社会称谓体现复杂社会关系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8.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收藏的唐朝日本人墓志,作为重要的实物资料,由于字迹漫漶而保留信息不够完整。通过翻检大量的文献资料去考证残缺部分,还碑文原信息,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在前贤释读的基础上予以补释,力图恢复原碑文。  相似文献   
149.
历史长河的流动,并不是各个河段都表现出同样的水文状况.正如长江,三峡"江湍纡迴",水势"峻激奔暴"(<水经注·江水>);下游则"潮平两岸阔"([唐]王湾:<次北固山下>),漫流和缓平静.青年毛泽东在<<伦理学原理>批注>中曾经说到读史的个人情趣倾向:"吾人揽(览)史,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  相似文献   
150.
辽西郡承担"北边"重要防卫区段。其守备条件和军事地位的特殊性,与同时联系沿海地方的交通形势有关。在战国环渤海地区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因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形成,西汉辽西交通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条件。秦二世巡行辽东与秦二世时代"治直道、驰道"的关系,不宜忽视。辽西地方实现"北边道"和"并海道"的交接,在军事地理和交通地理位置上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海交通道路的规划和建设,利用了辽西走廊"地势平衍"的自然地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