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政治家应该恪守什么样的道德准则--马克斯·韦伯论"克里斯玛"领袖和责任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伯认为,现代政治的"终极的决定性价值"在于民族国家的强盛和世界权力,唯有"克里斯玛"式的领袖才能担当起使民族国家走向强盛和世界强权的的历史使命,而以对"信念价值"和"效果价值"的双重承诺为特征的"责任伦理"则是作为现代的政治家必须恪守的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12.
13.
自我摆脱宗教绝对权威的禁锢、脱离中世纪的蒙昧状态而觉醒 ,是现代世界的一个重大成就。也正因此 ,自我实践 ,即人们如何在其生活实践中成就“自我” ,或者说成就其独特的“人格”或“个性” ,在某种意义上是一项现代性的实践。雅斯贝尔斯说 :“人生活在世界上 ,却要反抗这世界”是引起发现自我或自我存在的动因 (雅斯贝尔斯 ,1 992 :1 82 )。现代世界既是个体自我实践的背景和舞台 ,也构成了现代自我实践的对立抗拒的面向。自我意识的觉醒事实上只是自我实践的开端 ,真正关键的问题是 ,这个觉醒了的自我如何生活实践于这个现代世界之中而… 相似文献
14.
公民权利、市场的两重性和社会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权利的观念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当性基础,而社会保障则是促进和实现公民权利的一个基本手段;市场作为生产组织机制和作为分配机制的两重性使它与社会保障之间处于一种多面的复杂关系之中;如何确保社会保障在发挥保护公民权利功能的同时又维持与市场之间相互依存扶持的良性关系,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小章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3(5):145-153
我国的市民社会话语一开始就是一种规范性话语,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化倾向.事实上,正如黑格尔、马克思早就分析指出的那样,市民社会既有解放性,又有它的欠缺性、压迫性,就如同国家既有压迫性又有保护性一样.从维护保障公民权利的角度出关键是如何防止市民社会的压迫性和国家的压迫性的重叠,进而以市民社会和国家的解放性、保护性来克服、遏止它们的压迫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引起了政府、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切和热议.作为政府和社会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行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服务、协调、控制的过程,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而作为弥散、浮动于社会或群体中的、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基调性的社会心理反应和特征,包括社会情绪体验、社会认知和认同倾向、意识和行为意向,等等,社会心态以动态的方式勾连了个人、社会(群体)和历史时代,从而反映、并深刻影响着包括人际之间、群际之间、个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等等在内的各种现实社会关系.因此,如果说社会管理的实质工作是平衡、协调社会关系,根本目的是实现社会和谐,那么,在科学切实地把握社会心态的基础上,消除不良社会心态、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无疑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题中之意.从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十二五规划纲要》,再到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都一再强调指出,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也充分表明,良好的社会心态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城乡一体化的实质是是城乡居民拥有平等的地位和机会参与现代经济与社会生活、分享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从城乡对立走向城乡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城乡一体化可以全然自发自然地达成,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政府和社会自觉的、有意识的推动;鉴于社会建设上的城乡失衡是今日我国城乡差别的集中体现,也是城乡经济社会资源自由、公平流动的重要障碍,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建设需要政府主导、市场介入、社会参与的体制;同时,必须在立足公平的基础上,兼顾自由。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基础是公民权利的理念;社会保障制度所直接对应和满足的是公民的社会权利,但是它实际上支持着包括法律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在内的整个公民权利体系,反过来,基本的法律权利、政治权利,则既确保了公民之享有社会保障具有“应享权利”意义上的正当性,也为公民主动争取更多的应享权利提供了手段意义上的可能性;包括享有社会保障在内的公民权利必须要由公民的义务来对应和平衡,但这主要是在整体意义上的对应和总体水平(而非个体水平)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道德社会学将考察对象从道德哲学所思辨的抽象道德律转向由道德规范、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舆论三个基本层面所构成的经验性道德事实。构成道德事实的三个基本层面也是体现出道德情感性的三个层面。随着社会形态从传统的小共同体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大社会转变,三个层面的道德情感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因应这种变化,道德形态也须作出相应调整,包括公德与私德相分立,在日常公德中突出“消极义务”,道德形式向普遍化和正式化转变等。总之,道德须从一种习传、不言而喻的“默认一致”形态向一种“反思性”的自觉形态转变。 相似文献
20.
走出环境危机的政治和文化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危机与两个问题密切相关:一是环境代价的承受者和环境代价收益者之间的不对称,二是环境价值本身的深厚丰富性和市场取向的狭隘功利主义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因此,解决这两个问题是走出环境危机的两个前提.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方式是强化一直来作为环境代价主要承受者的广大普通公民在环境治理上的积极参与,建立民主的环境治理体制;解决第二个问题的方式是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逐步改变人们的价值取向,培育确立一种懂得欣赏和尊重生态环境之深厚丰富的价值蕴涵的环境价值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