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霍集斯述论     
本文对霍集斯家族的早期活动,霍集斯在清朝统一新疆过程中的政治动向及其转变,霍集斯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过程中的功绩等作了比较细致的考察,并对清代新疆维吾尔族上层关系以及清朝对维吾尔族上层的政策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62.
匈奴法律虽不如中原王朝之详密,但远不至于疏阔得仅需几句简单的描述便可了结.若细细梳理,匈奴法律依然相当完备.以现有的法律体系看,秦汉时期的匈奴已有较完整的司法制度,有专门领掌诉讼的机构、官吏;有监狱,有刑法.刑法中有相应的罪名,有与之配套的刑罚.在汉代人的著作中,匈奴的法律往往被视作习俗,而不是法律,以至于在后人眼中,匈奴缺少法律和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63.
杨兵  王希隆 《社科纵横》2003,18(3):66-67
本文利用文献史料概括论述了唐代埋骨安抚、施药赐物、养老扶弱、族内互助、民间义行等救济形式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肯定其积极作用 ,并分别揭示其实质。同时 ,对官方救济与民间救济进行了比较 ,并得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64.
1934年,声震西北的尕司令马仲英离开所部三十六师,前往苏联,从此再未能返回,其下落有种种说法。本文依据有关资料和调查所得,对马仲英赴苏后的活动及其与三十六师的联系、马仲英的下落等问题作了考察,认为马仲英赴苏后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但由于极其复杂的原因,大约在1937年底被斯大林以勾结土耳其反苏势力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罪名处死。马仲英之死,是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65.
王希隆 《民族研究》2007,1(1):67-74
本文对分部之前赛因诺颜贵族护持尊崇黄教的活动及其在清朝统一和巩固北部边疆过程中的贡献进行了考察,认为雍正年间赛因诺颜部地位得以提升,是清朝尊崇黄教、扶植具有向心力的蒙古部落贵族、众建以分其势等对北方民族政策的体现.  相似文献   
66.
清代康熙年间以来300年间,文县白马人服饰的发展演变,分为清代、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三个阶段.其日常服饰主要经历了由"简"到"全"再到"无"的变化过程,节日服饰地位日渐突出,宗教服饰有"变"与"不变"特点.文县白马人服饰演变的因为与生产方式变化、外来服饰文化的影响以及现代化对之冲击有关.  相似文献   
67.
1934年7月,马仲英离开三十六师,从伊尔克什塘卡进入苏境,前往莫斯科,1937年以后,下落不明,说法各异。根据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等书中的相关资料进行论证,进一步提出了马仲英在1937年下半年被斯大林处决的事实和原因。  相似文献   
68.
新疆书院教育在新疆教育史上的作用不能被忽略。虽然新疆书院数量少,但它的特点却很鲜明,在书院的建立和分布、书院的发展过程、教习聘用、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特色。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论述新疆书院的发展历程,并且就这些特点的产生和新疆书院没能发挥重大作用的原因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69.
民国时期,中央政府为了发展边疆民族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在整个藏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实施.本文试图探讨这些政策、实施结果和产生的原因,以求对发展当今的西藏教育能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0.
在《钦定皇舆西域图志》一书中,伊犁维吾尔人回屯与新疆绿营兵屯的收获计算单位都是分。回屯之分与兵屯之分能否等同?回屯是如何以分计算收获量的?回屯分的确切含义又是什么?国内学界有关回屯的文章对这些问题尚未涉及。日人佐口透氏在其《塔兰奇人的社会》(载《史学杂志》1964年)一文中进行了探讨,但其结论不无商榷之处。笔者不揣谫陋,试辨析之,作为对拙作《清代新疆的回屯》(载《西北民族学院学报》85年1期)一文的补充,并就教于有关专家学者。一、回屯之分与兵屯之分能否等同? 我们先来看《钦定皇与西域图志》一书中对回屯与兵屯分的记载。《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32《屯政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