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王建疆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5):6-14
该文从对《老子》版本的辨析入手,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是具有审美意义的人生境界而非单纯的功利思想。这个人生境界的审美性质就在于它超越了条件限制而符合人生最高理想的绝对自由,其审美特点就在于无目的的合乎审美目的。“无为而无不为”表面上看是一个逻辑悖论,但实质上却展示了人生境界经由修养途径达到审美境界的必由之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美学思想在庄子“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人生境界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对今天仍具有启迪和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23.
人与自然关系的嬗变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刊2004年第5期刊发的王建疆先生《自然的玄化、情化、空灵化与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的生成》一文,以人与自然互动的观点,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独特的内在精神与美学思想,引起了许多朋友的兴趣,纷纷赐文讨论,抒发己见,延展其不尽之处;又有王建疆先生撰文应对补充。这种良好的互动是我们非常愿意看到的,现作为笔谈一并刊出,祈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24.
25.
1、海德格尔的学说以“在”、“此在”、“在者”为其核心概念。所谓“在”不是指具体的、现成的存在物,而是指抽象的、显示存在可能的和存在的一般过程的在。“在者”指现成已有的存在物,包括一切已经显示出其存在的现实的以及仅仅是观念中的事物、现象。而“此在”却是作为对在的发问者的人的存在。世界的存在离不开此在,世界是作为此在的存在状态的世界。在海德格尔看来,“在”是确定在者作为在者的那种东西,是使在者显示其为在者的活动和过程。没有在,就没有在者。然而“在” 相似文献
26.
我国美学界试图摆脱认识论的主客两分、二元对立思维,从存在论的整体观上去重新思考审美现象的活动肇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朱立元先生在此间发表的系列论文中,较早地反思这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并将这些成果集中地体现在了他于1998年出版的《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之魂》一书中。但由于既定的学术范式的惯性作用,我国主流美学中的形而上方法和实践—认识论哲学导向依然占统治地位。从2001年开始,随着朱立元教授受教育部委托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美学》一书的出版,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正如朱立元先生所说,他的美… 相似文献
27.
自然的玄化、情化、空灵化与中国诗歌意境的生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自然观大致上经历了老庄对自然的玄化、玄学对自然的情化和佛禅对自然的空灵化这样三个大的阶段。每个阶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导致了对美学和艺术的影响不同。其中,老庄对自然的玄化所带来的有无虚实的辩证法为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提供了精神框架,玄学对自然的热爱形成了意境诗歌情景交融的血肉之躯,而佛禅对自然的空灵化处理使中国古代意境诗歌在情景交融的形态和有无虚实的辩证结构中充满了生命的灵机。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产生和发展是这三种不同的自然观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8.
29.
《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艺术研究》这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因其引入全球化背景的视角而使传统敦煌学从考古学上升为价值学,从而赋予了敦煌学全新的意义,使得当代敦煌学具有了存在的根据;因其敦煌艺术再生理论的创建而赋予了与传统敦煌学诸多不同的内涵;又因其再生艺术增殖理论而赋予了与传统敦煌学不同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从而无论是在研究对象、研究背景方面,还是在思想境界、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方面,在价值生成、发展前景方面,都出现了一门不同于传统敦煌学的新兴学科——当代敦煌学. 相似文献
30.
诗歌意境中哲学智慧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建疆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2):27-30
中国古代诗歌通过含蓄蕴藉的手法营造艺术意境,在不自觉中使诗歌具有了辩证法的智慧。诗歌意境不一定表现哲理,但却将读者引向有限的语言之外的对于宇宙人生的关注和形而上思考。究其因,就在于中国古代诗歌意境中存在着普遍有效的辩证结构。这个结构由对立统一式、否定之否定式、质量互变式组成,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张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