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15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针对新时期的特点,就如何改进高校学生工作,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提出初略的思路和做法.  相似文献   
12.
在迄今为止的民法典立法讨论中,学者围绕着民法典的宏观体系架构和编章节的安排等立法体例问题作了大量的讨论,例如:人格权是否应单独立法和独立成编;是否应设单独的债法总则编;知识产权是否应在民法典中单独设编;民法总则中应如何对法人进行分类,包括一直以来从未平息的有关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的争论,等等。  相似文献   
13.
史铁生早期的抒情小说在文化乌托邦建构、灵性维度的确立和诗化语言等方面表现出了与京派小说之间密切的艺术关联.这种艺术关联的存在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京派小说的创作理念就安魂~移情而言的确更易发挥文学的治疗功能;另一方面又可以在艺术发展线索上去说明史铁生小说中宗教情结的缘起.  相似文献   
14.
《孟子》经济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以孟子的经济思想最具代表性,孟子经济思想的基础是儒家的义利观,基本经济理念是儒家的中庸原则,在关于人的假设上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在经济政策上则提出了仁政主张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经济政策.可见,孟子的经济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特色,现代经济学者完全可以从孟子及儒家的经济思想中吸取营养,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经济学.  相似文献   
15.
儒家中庸思想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面临个人身心、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对于上述种种矛盾,仅仅依靠西方文化是难以解决的,而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中所包含的个人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经济和谐等和谐思想却为解决上述矛盾提供了可能,也是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所应当吸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  相似文献   
16.
针对新时期的特点,就如何改进高校学生工作,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提出初略的思路和做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应用在变水头流量标准装置中的Z-80计算机系统,详述了其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实践证明,用带有微机的变水头流量标准装置校验电磁流量计所得结果与通常的恒水头流量标准装置一致,说明变水头流量标准装置及微机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有关陈染创作方面的诸多话题,尤其是她女性私小说的写作特色,已经引起了许多批评家的重视。从陈染已有的创作来看,以她作品中对生活、对艺术的感悟能力,以她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说她在小说写作样式的创新上有很大的突破、为呈现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局面做出了努力是不为过的。我更倾向于将她的小说称之为心理小说。我注意到了她全部小说中所作的对一名女性精神症患者人格形成的剖析,对由此而进行的人际、心理防御行为的叙述。陈染是一位对心理学有极大爱好的作家,她曾“以善于出色的心理描写和精神分析的作家身份,参加国际精神科学协…  相似文献   
19.
建国后“十七年”的文学创作虽是以乡村生活为主导题材,却因承载着政治社会化的功能,而呈现出非乡土化的特征,暴露了乡土文学写作的窘境。从《三里湾》到《创业史》再到《山乡巨变》、《艳阳天》,“十七年”乡村题材的作品越来越走向对当时农村现实生活的疏离,甚至都不能够客观地描写合作化时期中国农村真实的社会环境,不能够客观地反映农民在这场运动中的遭遇。  相似文献   
20.
建国初许多来自国统区的知名作家为创作的转型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其结果却不能令人满意。所谓创作转型主要表现在 :创作题材上由知识分子生活转向了工农兵生活 ;创作文体上从批判转向歌颂 ;创作方法上从传统现实主义转向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