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13篇
综合类   1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21.
王明德 《中州学刊》2001,(2):132-135
这里所说的核心区是指国家的发源地和政治文化中心,核心区的确立常以建都为标志,它的形成既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又是自然、历史发展的结果.中国古代核心区的形成、发展和变迁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独特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2.
王明德 《殷都学刊》2008,29(4):20-27
都城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它的产生是聚落演进的结果;作为政治活动的中心,它又是国家演进的产物。中国古都的起源在聚落形态上表现为从部落联盟中心的大邑逐渐演进到王权国家曲都城;时间形态上表现为从三皇五帝时代的都邑发展到夏商时期的都城;地域形态上表现为从黄河上、中、下游的广泛分布渐趋集中于中游的中原地区;建筑形态上表现为宫殿、宗庙等大型夯土建筑物的出现。随着宫殿和宗庙的出现以及聚落中心功能的加强,至夏、商两代,真正意义上的“四方之极”,即政治、军事、经济、典仪及文化中心的都城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23.
孙中山与南京建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亥年间的南京建都,是时代激荡的产物和辛亥革命的积极成果,也是孙中山等革命领导人主观选择的结果,同时也是各种历史机缘的促合和南京历史的合理发展。尽管南京的都城地位很快为北京所取代,但南京作为民国的肇基之都,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在近代史上具有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24.
漕运是封建王朝政治活动的产物,它的发展必然以政治中心为转移,以满足都城物资需求为目标,以连接都城与漕粮产地的水路为载体;同时漕运又是一种经济活动,它的发展又受经济活动规律和运河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根据王朝都城的位置变迁、漕粮主要来源地的变化以及运河网络的发展,可将中国古代漕运系统的发展概括为四个阶段,即以长安为中心、以"关东之漕"为内容的发生阶段;以洛阳为中心、以"关东之漕"向"江淮之漕"的转折为内容的蓬勃发展阶段;以汴京为中心、以"江淮之漕"为内容的繁荣发展阶段;以北京为中心、以"江南之漕"为内容的高度发展与终结阶段.漕粮来源地的变化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漕运体系发生、发展、繁荣和终结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5.
国都与国运     
国都作为王权的象征和王朝统治的权力运作中心向来被视为国家的根本重地,它直接影响着一个政权的政治命运及其政治作为.国都与国运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内在联系,本文拟就二者的关系问题作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建国立都是关系到王朝长远利益的大事,历代王朝在立都之前,常详查天下地理大势,选择那些能够使王朝江山永固的“不倾之地”作为王朝的根本.“卜都定鼎,计及万世,必相天下之势而厚集之”[1].分析各王朝的定都成因,不难看出国都定位的三种基本战略倾向:一是着眼于进取;再是着眼于退却;三是着眼于保守.国都定位的战略取…  相似文献   
26.
历史时期,中央王朝常通过设立中央监察派出机构来加强对地方一级政区的控制,但随着监察区机能的转变,这种监察区即虚设政区就会转化为新的政区实体,而监察区机能的转变又是以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政区发展的客观需要为前提的,它们一起推动着地方一级政区的不断嬗替和政区的"由虚入实"。汉末魏晋南北朝之州、唐末之道、宋之路等地方一级政区就是由这种监察、转输等派出机构转化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