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8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王明科 《东岳论丛》2005,26(4):98-102
中国现代作家对现代文化具有各自不同的建构:在茅盾是经济与物质,在巴金是博爱与忏悔,在老舍是市民,在张爱玲是人性,在沈从文与徐是爱与美,在赵树理是大众与民间。  相似文献   
32.
王明科 《河北学刊》2006,26(1):142-147
在“新怨恨”理论视野下重新解读鲁迅思想,认为“怨恨”是21世纪鲁迅研究的新判断,是鲁迅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鲁迅不但反抗与怨恨中国传统弊端,同时也反抗与怨恨西方现代文化缺陷。  相似文献   
33.
论反传统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最起码的文化立场应该是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追求。传统是现代中国文化的主要命题。传统的生命源于不断的创造性解释,传统必须从批判和断裂中获取自我转化的力量。反传统不是反中国的元传统终极信念,而是反那些已经僵化的传统。反传统反的是文化传统而不是传统文化,反传统主要反周秦以来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传统结构,反传统断绝不了传统文化也不可能导致西化。反传统是创造性转换传统和重构传统以及建构现代文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34.
沈从文的城乡文化反思既没有美化乡村文化也没有美化城市文化,他只是在城乡文化的互相对比中打破一种二元对立而去关照乡村文化及城市文化各自的优劣利弊.沈从文既追求中国文化现代化,也质疑现代性.这种反思具有一种在回瞥中怨恨的现代性体验,并以"爱与美"为文化建构的立足点,企图重构一个超越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理想的、完美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35.
中国古代文学的怨恨侧重个人心理发泄,而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是全民族全国民的心理体验,并具有反省忏悔意识。古希腊将爱恨看做推动世间万物发展变化的动因,基督教的爱恨具有宗教色彩,而中国现代文学的爱恨并无宗教含义。与西方现代学者从道德、伦理、哲学等多角度怨恨的研究不同,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主要视野是情感体验。与现代西方许多学者专注于怨恨本身理论的透视有别,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重点不在于理论思想探讨,而是人性深度剖析。  相似文献   
36.
巴金小说的文化反思经历了一个由外向转为内向的现代化的过程,首先表现为对社会制度尤其是对家族制度的外向反思;其次,由于已经有了西方文化的参照,异质文化的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使他文化心理的构建从根本上迥异于传统文化心理,但他身上仍然有许多传统文化积淀,所以对本土文化保守性的批判同时也就转为对自身文化心理的内向反思;由此出发,巴金对包括自己在内的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进行了深入的内向反思。  相似文献   
37.
论民族化与现代化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详细梳理民族化、西方化、古典化、现代化、传统化、世界化等概念及其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出尽管现代性存在一定的悖论性,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起码的文化立场应该是对现代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38.
关于鲁迅的研究,一直伴随着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文化意义。阿Q的命名,是鲁迅小说文本细读研究方面的具体问题,其中含有的文化密码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其文化密码的含义大体已经形成了象形说、情节说、意义说、拼音说等四种说法,包含了几十种不同内容的理解,这些阿Q命名的含义理解其实与阿Q形象的理解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39.
本文论述中国当代第三代诗的文化特征与诗歌特质,提出第三代诗从理论到创作再到诗潮兴衰,都贯穿着一种解构精神.  相似文献   
40.
20世纪中国文学中关于“树”的诗歌,其意象绝大部分都是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形象的含义,纵观这些诗歌,20世纪“树”的意象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意义的变迁阶段:一二十年代的独异,三四十年代的坚韧,五六十年代的挺立,六七十年代的忍辱,八十年代初期的申诉,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崇高,九十年代以来的世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