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9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25篇
统计学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温州模式”出现在改革时代的我国农村,日益引人瞩目。这不仅仅因为它走出了一条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新路子而对经济体制改革所具有的向导意义,也不单单因为它用短短的几年时间使得温州人民的生活水平成倍增长而对我国农村广大地区所具有的借鉴作用,更因为温州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后人们精神生活领域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而引起人们更多的思索: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怎么样?如何看待温州精神生活领域中的“消极现象”?评价的方法、立场、原则?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等等。为了客观地评价温州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探讨温州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途径,浙江省社联与温州市委宣传部于86年12月9日至14日在温州市联合举行了“温州试验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讨论会”。本刊登载的是这次讨论会上部分同志的发言摘要。  相似文献   
72.
回顾“文革”结束后我国哲学走过的道路,可以发现,尽管我们的哲学己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艰难地从单纯为政治服务的“卫星”地位中解放出来,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生活相比,哲学的步履显得有些蹒跚、沉重。作为抽象程度很高的一门学问,哲学的繁荣当然离不开对人类优秀精神产品的消化和吸收;但是,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如果不把自己的眼光投向自己生存的时代,那就很难真正实现自己的本质。因此,我们欢迎各种体现作者独特个性的哲学论文,同时更呼唤那种来自改革第一线的、跳动着时代脉膊的哲学思考。本刊从这期起向读者推荐王永昌同志的来自温州改革实践的系列哲学报告,并不表明我们完全赞同作者的结论。但我们赞赏作者研究现实问题的理论勇气,文中提出的“中介之路”也不失为哲学现代化的一条途径。我们期望引起读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73.
自由是崇高和美好的。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艰难曲折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向往自由、追求自由、争取自由和不断开辟自由之路的奋斗史。人类实践和社会发展每向前迈出大步的时候,“自由之谜”就被推到人们的面前,成为时代的课题,召唤人们去思考和求解。  相似文献   
74.
在全面改革开放的今天,温州又以其独特的方式“一鸣惊人”,成为全国几亿人所关注的一个“热点”。的确,温州有许多人间奇迹,充满着不少难解的“谜”,使人感到新奇。正因为如此,它象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到专家,从国内到国外数以万计的人来参观、考察和研究。对温州模式,不少人开始报以怀疑的眼光,也有人觉得不可思议,有人担扰,有人震惊。继而,更多地似乎有所领悟,觉得温州模式的确有不少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西。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的视角更多的只关注温州模式的经济意义和实践  相似文献   
75.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一九一八年四月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高中学生要读懂这篇小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几年来,我经常考虑:如何指导同学读懂这篇小说?我还考虑:自己究竟有没有真正读懂它?因为以已昏昏是不能使人昭昭的.诚然,研究《狂人日记》的成果很丰富、很精辟、很深刻,但中学语文教学不完全等于作品研究,语文课也不是学术报告会,要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需要一番消化和改造的功夫,更何况有些说法也有不够准确、不够精当、不够细致的地方,需要我们进  相似文献   
76.
温州农村的改革、开放、突破、创新,蕴含着一连串哲学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个人与社会、动力与活力、进步与代价、创造性劳动与重复性劳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个人经济行为与社会经济行为的结合点;寻找生产者动力与活力最佳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探索如何以最低的代价和成本换取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阐明创造性劳动与重复性劳动对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77.
什么是客观真理(即真理的客观性)?长期以来,哲学界认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中有着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二是指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也是客观的。近年来,学术界对真理客观性的第二层含义提出了不少质疑,认为实践检验并不构成客观真理的一个含义。我认为,客观真理的第一层含义也同样是不能成立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作一简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8.
“全国真理问题讨论会”,经过近两年来的准备,于今年五月中旬在安徽省屯溪市正式召开。与会代表对真理的含义与规定、真理与价值的关系、以及真理的本性和发展规律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认真的讨论。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关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研究,正在取得新的进展。现将有关问题的主要观点概述如下,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一)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79.
在认识源泉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一方面说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前提和基础,实践是第一性的;但另一方面又说,实践是受认识、理论、观念指导的,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这里,实践成了在一定观念、思想指导下的活动,它不是第一性的,而是派生物了。如此表述,有可能导致逻辑混乱和哲学上的二元论。于是,这些同志就主张:只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而不提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对此主张,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80.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是怎样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什么样的思维逻辑途径、方式实现飞跃的呢?一般认为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基本思维逻辑途径是“四个环节十六个字”,毛泽东同志所揭示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四个环节”的认识过程,客观、如实地反映了人们把感性材料加工为理性认识的这样一种思维逻辑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