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17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潜存着实现人的本质的逻辑线索及其相应的价值旨归和实践指涉,构成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实现人的本质的价值遵循和实践路径。以人本逻辑战胜资本逻辑,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态全新超越,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且强化的理论价值;针对国际社会“异化”症结提供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实方案,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且发展的社会价值;在追求代际公平中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且充实的历史价值。通过发展新型国际关系、深化国际组织建设、促进国际秩序转型,中国式现代化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人的个体本质、社会本质和“类”本质的实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性及其实践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时代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属性:宏观战略上的改革开放、综合建设上的快速发展以及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凸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性特征;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主题。  相似文献   
43.
无论是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考察,还是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角度来审视,中国中产阶级在整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都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它不仅本身就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然产物,而且事实上成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它还将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深度发展的主体目标.  相似文献   
44.
从思想史上看,无论是自由主义版本的终结论,还是马克思主义版本的终结论,其理论上都发源于黑格尔的历史终结论。主要是基于对现代化进程最终方向的争议,二者之间产生了激烈而持续的争论。从思想史的高度与历史哲学的深远感来看,关注哲学的马克思主义版本的终结论显然要更胜一筹。从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上看,贝尔的《意识形态的终结》是以实证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基础。因此,尽管这本书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重视的思想,但从根本上说,把意识形态的问题排除在研究之外会导致历史(哲学)的没落和精神的衰竭。实际上,贝尔的论断也从反面提示我们一定要关注自身的意识形态研究与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45.
社会结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问题作为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始终构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问题在中外社会结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同的表现样态.  相似文献   
46.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学科合法性问题是我们从事这一学科研究之前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研究目标与现实社会实践之间的融合性是确立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学科合法性"的根本依据;深入展开对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学科合法性"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政治意义以及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7.
在当前期刊同质化现象突出的背景下,学报编辑的学术品牌意识尤为重要。这首先要求编辑具备学术研究的意识,学报编辑要不断地培养学术意识和学术素养。其次,学报编辑应当具备品牌创新意识,要在准确把握期刊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加强特色栏目的策划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还应当突出公关意识,加强特色栏目的品牌推广和公关。再次,编辑作为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48.
技术发展既是人的本质的外化与展现,同时也内蕴着极为深刻的实践底蕴与人本诉求;在某种程度上,技术发展的过程事实上就是人的发展实现由“人的全面发展”到“人的可持续发展”再到“人的综合性发展”的过程;与此相适应,人的本质表现样态不断实现由“人的本质向个性的张扬与发展”到“人的本质向类的复归与发展”再到“人的个体本质与类本质的和谐化发展”的转变。  相似文献   
49.
技术是人的技术,人是技术的主体,主体性自然构成了技术发展的本体论基础;技术发展的“个体化”人本诉求内蕴着人的本质表现样态由类本质—群体本质—个体本质的拓展,其极端化发展导致了人类的生存性危机;技术发展的“社会化”人本诉求内蕴着人的本质表现样态由个体本质—群体本质—类本质的回归,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50.
生态文明视阈中的和谐社会建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生态文明视阈中的和谐社会是一个打破“人类中心主义”与“科技理性主义”价值观、有效规避“有组织风险”、实现以生态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式,是一个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生态民主政治、重新回归“生活世界”的全球性社会;“发展”、“良序”与“正义”作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原则,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建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