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17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西方现代性思想转折中所生成的审美现代性思路对戈德曼的悲剧历史观有重要的影响 ,德国古典的悲剧历史哲学和人本主义思潮为戈德曼的历史观提供了理论模型 ;而现代人本主义哲学对个体感性的彰显和个人在历史宏大叙事中的凸现 ,为戈德曼的历史观添加了新的实质。戈德曼通过“打赌”式的辩证法来缝合“个体”与“类”、“应该”与“是”的矛盾 ,是继承了审美现代性的理论思路 ,反映了西方左派知识分子对那个具有永恒价值之美好希望的憧憬。从根本上说 ,它异质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其实践的意义也是十分薄弱的  相似文献   
82.
斯大林依托其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个人素质、理论资源、实践基础等条件,从联共(布)思想理论建设的具体实际出发,总体上实现了对联共(布)理论创新的科学诠释,认为从实际出发是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基本前提,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根本原则,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推进联共(布)理论创新的关键环节,党内争论是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在推进联共(布)理论创新的过程中,斯大林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前进方向、实现党建的规范化与模式化、以思想政治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及把理论创新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及集权政治和文化专制的思想与行为,也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留下了惨痛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83.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发展史的历史贡献有三:一是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包括其哲学基础、理论来源及其内容构成、精神实质的整体性把握;二是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发展史的概念命题,明确了其发展史的研究目的,凸现其发展史的基本线索,初步划分其发展史的历史阶段;三是系统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发展史的主要特点.指出在理论品格上,“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在运作机制上,随着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改变,“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别提到首要地位”;在策略原则上,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学说所涵括的社会主义意识“灌输”到广大无产阶级中去才能真正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历史发展.这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将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发展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相似文献   
84.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精神实质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俄国实现,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实践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发展及其崩溃的历史经验表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历史的产物,具有历史形成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同时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只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个别模式,它的崩溃和失败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它的失败只是意味着一种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模式应该寻求新的实现。  相似文献   
85.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学从对西方社会理论的引进、消化、吸收逐渐走向自主创新。中国作为拥有独特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以及庞大人口的东方大国,其所发生的巨大变迁给中国社会学界的自主创新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营养与资源。近年来学界所热议的关于中国发展模式与道路的"中国经验"问题便是在这个基础上生发出来的。然而,相对于"中国经验"讨论的热闹状况而言,"中国体验"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其所蕴涵的独特内涵、分析路径以及方法论意义还不为学界所知。有鉴于此,本刊组织了四篇笔谈文章,分别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中国体验"的社会学意义,以飨读者。其中,周晓虹教授提出,我们可以将"中国经验"和"中国体验"视为理解中国社会变迁或转型的双重视角,单单研究或重视宏观的"中国经验"是不完整的,"中国体验"起码在精神层面赋予了中国经验以完整的意义和价值。王浩斌博士指出,将"中国体验"界定为"中国人民在宏观变迁的背景下发生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方面的微观变化",是欲求为时代精神找到一种社会学的表述。使用价值观而不使用哲学、意识形态等概念,使用社会心态而不使用传统的社会心理概念,是社会学对中国人文化与心理嬗变的独特把握,是时代精神的社会学表达。王小章教授以中国社会在制度(体制)层面、结构层面和社会心理层面的巨大变化为分析背景,对中国社会科学必须关注"中国体验"的深层根据进行了剖析。成伯清教授提出,关注"中国体验"就是要确立中国人的时代精神的内在价值,走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心态世界和情感世界,即关注中国人自身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86.
毛泽东思想是被中国革命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思想事实上外化为一种民族精神,极大地促进了思想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认同性整合,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现代化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7.
"共同富裕"的制度设计,从一开始就预设了两种相辅相成的道德补偿机制:一种是基于"道德理想"的道德补偿机制,一种是基于"道德义务"的道德补偿机制.在通往共同富裕的"先富"阶段,后一种道德补偿机制占主导地位,而在"共富"阶段,前一种道德补偿机制则跃居主导地位.现阶段,我国的贫富收入、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已成为一个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要求我们建设并完善现阶段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道德补偿机制,以促进我国共同富裕政策的良性运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8.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弊端的基础上,形成了对于平等、公平及正义的基本观点;鸟克思和恩格斯的正义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一种实践正义观。围绕着实践的主体性、社会性以及历史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基于个体自由、社会平等以及历史进步的实践正义观的理论构建。  相似文献   
89.
邓小平在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总体上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观;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观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它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客观而系统地分析出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解观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科学内涵,这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0.
王浩斌 《阴山学刊》2009,22(6):91-95
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史是一种历史生态存在,这种历史生态存在状态有效地促进了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史的实践转向、社会转向和世界历史转向。可以说,历史生态领域无疑构成了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史的重要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