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2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19篇
理论方法论   38篇
综合类   264篇
社会学   16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71.
472.
473.
474.
<水浒传>及明清小说中的神行术,可分为直接在腿上脚上的器具、神帕、钻天帽、入地鞋、灵符等.神行术故事的来源,并非完全出于佛经的木鸟故事,还有中古时期僧传所载高僧们为自神其佛教的幻术表演.故事母题由梵入华的早期,道教法术就敏锐地关注并及时吸收.这一神行能力有时还被宣扬可通过服药获得.而现实生活中那些具有神行异能的"飞毛腿",则是神行信奉由来的现实生活基础.  相似文献   
475.
在异国情调的认知心态支配下,来自遥远异域陌生、新奇、非一般化的事物都被看得奇妙无比。明清怪牛、神牛形象虚实参半的想象,洋溢着浓郁的异国情调。野牛与似牛怪兽,常作为牛意象异域诡异色彩的补充。牛形象还作为群发性想象的一种,与其他动物意象并体,强化其超现实性。印度神话中大神黑天斗杀牛状怪物,牛形象在佛教发展中逐渐加强正面意义,牛王常喻佛陀,牛引获仙果等也渲染了牛的神性。牛为代表的外域怪异动物记载,建构了中土外来动物的怪异观念,也成为明清小说家的想象依据。人与牛斗,广义上也是人与猛兽相斗的缩影和象征。  相似文献   
476.
中古译经之于金银变化母题确立是根本性的。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动物性意象,很契合母题表现和拓展需要;佛经故事还展示了人与金银的双向辩证关系,人对于金银获取不是一厢情愿的,这启示人们:金银财宝关系人的命运,不能简单看待,可能"正相"中会出现种种"异相",将获取财宝看成是祸福双重的,但务实的中国接受生发者炮制大量幸运故事,仍执着地期求通过人为努力发迹变泰。渊深积厚的丧葬文化和埋藏风习,与该母题神秘传续和繁盛双向促进。  相似文献   
477.
清代小说屡述小兽驱虎、杀虎的故事。唐宋元明人笔下已写到小兽食虎,以假虎烘衬真虎之威,往往以“大兽”(虎豹熊象)为参照,突出小兽(狮子)的某种独特之处。值得关注的不是古已有之,而是母题所昭示的那缕缕引人入胜的“异国风光”。远国贡兽,被认为是外夷借此向中原示威挑战,明代则被表现为向中原王朝称服。《聊斋志异》以此突出“虎”在“小兽”面前的懦弱,是蒲松龄民族意识的曲折表现。  相似文献   
478.
《镜花缘》的"茶虫"毒橄榄,来自佛经的人体中生虫母题,茶酒相提并论,与酒虫有共同性,在互文性之链上将"腹中生虫"母题用到饮茶有害叙述,疗治方式上升到形而上精神层面,与佛教"不杀生"伦理相承。旅行者误入洞穴误食鲜果,来自佛经与僧传"误食仙果遭祸"叙事,小说强调了误食香果(酒母)的后果。以外来人肉体酿酒,作为骇人听闻的商业创意,是对贪酒贪食者的针砭。"养鸡致富"来自印度民间"一个鸡蛋家当"母题,致富缘由、路径及根本是儒家小康思想的具体化,带有民间狂欢式喜剧色彩。  相似文献   
479.
金庸小说以"狮子吼功"震群雄,以猛兽群吼烘染一种必要的氛围,以奇特乐音让对方失去战斗力.以声音伤人的人物,基本上都性情古怪,性格不够完善,或精神状态不够正常,怪异"武功"在特定情境中的表演,烘托了这类人物非正常的性情和行为方式.明清小说已注意以宝物发音,致敌失去战斗力;以女将性别弱势,抵销运用这一手段的道德排拒力.声音伤人,是佛教自神其教宣传的一个思路,而古代印度民间故事和印度诗学理论,较早关注恐怖声音的表现和效果.这一叙述,增强了金庸小说仙话化特征和某些巫术思维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