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论精神生产与商品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中国广泛发展起来了,这是一件大好事。但商品经济的原则渗入和支配一些精神生产领域,又不可避免地带来某些消极现象。对此,社会上啧有烦言。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些现象?精神生产与商品生产是什么关系?在历史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给精神生产带来什么影响?如何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发展精神生产?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调节机制是什么?如何在社会主义精神生产中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给以回答。  相似文献   
22.
如果人们翻阅一下“四害”横行时“四人帮”操纵的一些报刊以及他们的讲话、报告和批示,一定会发现,出现最多的词句之一就是“斗争”。什么大学只有一个专业,“就是斗走资派的专业”、什么“斗争就是政策”、什么“宁愿两年不搞生产,也不能一时不搞阶级斗争”,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强调斗争并没有什么错。马克思主义最重视斗争。但是“斗争”这个词,就字面看,是没有阶级性的,无产阶级可以利用它,资产阶级也可以利用它。问题在于,究竟为什  相似文献   
23.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在理论上的两大发现之一。正如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样,唯物史观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长期以来,我们讲授的历史唯物主义,在理论体系上存在着多方面的缺陷。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存在的缺陷那末,现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存在哪些缺陷呢? 第一,逻辑结构的起点选择不当。过去,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通常是把“社会存在”作为起点。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03页)根  相似文献   
24.
我们应当提出这样一个任务 ,变目前的加剧两极分化的全球化为双赢的全球化。全球化的一个特点是超越民族与国家的界限 ,但民族国家观念和爱国主义又仍然要坚持。这就需要在两者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 ,不要搞非此即彼。一种自觉地超越种族、阶级、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意识在东西方不同文明中开始出现 ,但在绝大多数场合起决定作用的依然是阶级或民族的利益和尺度  相似文献   
25.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历史就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所以历史哲学应当重视对类(人这个族类)范畴的研究。马克思本人的著作中(早期和晚期)一再提到“类”的概念。但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著作却忽视了“类”范畴的研究。造成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历史唯物论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哲学而诞生的,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因此它重点强调阶级的对立,要在人这个族类内部看出不同的阶级利益,而不是强调把人作为族类的整体来看。正因为如此,列宁把历史唯物主  相似文献   
26.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一大发现——同徐殿久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与探索》1981年第1期发表的徐殿久同志的《马克思主义以前没有唯物史观吗?》一文(以下简称“徐文”。本文凡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引自此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之前就存在唯物史观。对此,我们不敢苟同。在这里,我们打算就“徐文”所提的涉及唯物史观的产生、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一、怎样理解唯物史观我们所理解的唯物史观,是一种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全部社会生活和历史现象的统一的理解和解释。而不只是局限于对个别事物、现象和问题的解答。就是说,它是用唯物主义的原则来解释全部社会生活和历史,是把唯物主义推广、应用于人类  相似文献   
27.
一何谓历史的尺度?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人们还把自己的活动当作对象来进行评价: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后退,是历史的发展还是历史的停滞。而这种评价的标准,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的尺度。在以什么作为评价历史的尺度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类历史观的对立。神学家把上帝的意志看作历史的尺度。法国唯物主义者则认为人的欲念、动机是历史的动力。因而人的某种思想原则便成为历史的尺度。黑格尔把历史看作是不自觉地,但必然是为了实现绝对观念这一预定的理想目的而努力,这同一绝对观念便是他最高的历史尺度。费尔巴哈抛弃思辩的绝对观念,立足于人本主义,所以他主张以人为“一切事物、一切现实性之尺度”。他所说的“人”,是指作为族类的人,所以他又  相似文献   
28.
“当代人类发展与中国人学研究”笔谈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的问题的研究置于重要位置。人类历史,尤其是近一百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人的现代化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现代化的过程之中。在我国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应当看到:人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因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乃至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都把人学研究推到了历史的前台。最近,国内哲学界部分学者就“当代人类发展与中国人学研究”专题展开讨论,现将他们的观点摘要发表  相似文献   
29.
近代以来,从哲学中分化出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但哲学仍有属于自己而为其他分化出来的具体科学所不能代替的研究内容。自然料学工作者能从学哲学中获得的主要东西是:正确的世界观、科学观和社会观。  相似文献   
30.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环境问题上升到文化哲学的角度来探讨 ,能够以更广阔的理论视野来把握生态环境问题。该文在诸多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中选择了两个问题进行探讨。首先 ,文化哲学把生态文明看作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种文明。农业文明对应于自然占支配地位的社会 ;工业文明对应于社会历史因素占支配地位的社会 ;生态文明对应于后工业社会———社会历史因素占支配地位的工业革命破坏自然 ,生态文明则是在保持工业文明积极因素的前提下回归自然。由此人类历史将呈现为“自然—超越自然—回归自然”的螺旋形上升。其次 ,当前生态问题成为诸多价值观念冲突的场所 ,该文仅涉及三个观念冲突 :市场价值观与人文价值观的冲突 ,类价值观与群体 (国家、民族 )价值观的冲突 ,绿色祟拜与为人的生态主义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