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24篇
综合类   97篇
社会学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树立新的德育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概念首先是一个道德教育的概念。思想品质、道德人格比专业知识的学习、谋生手段的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更难、更重要、更根本。以人为本要突出人的发展,把教育和人的幸福、终极价值紧密结合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宗旨。个性是教育的灵魂,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就没有创造性。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32.
青少年教育面临"四个多元挑战"和"四个环境影响".提高青少年教育认识,分析思想特点,加强公民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研究回答青少年教育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33.
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要义所在。本文从建设和谐社会和塑造健全人格等几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路与理念。  相似文献   
34.
高校和谐发展要正确认识三个关系:1.和谐发展不是没有矛盾,而是在利用矛盾、化解矛盾中促进和谐;2.和谐发展不是没有差异,而是"和而不同",是丰富多彩;3.和谐发展不是停滞不前,而是在创新中不断发展。高校建设和谐文化,实现和谐发展,必须做到:1.和谐发展要着力于质量提高;2.和谐发展要着力于突出特色;3.和谐发展要着力于统筹协调;4.和谐发展要着力于主动服务。  相似文献   
35.
为开创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正确把握高校德育的立足点,重视高校德育的侧重点,开发高校德育新的增长点,优化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36.
经济转型、社会转型,要求赋予当代师德建设新的内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权利主体,学生是行为主体,学生是生命主体,学生是发展主体。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需要优秀文化的熏陶,教育平台的搭建,幸福教育环境的营造,塑造大爱师魂。大爱是崇高境界,大爱是博大情怀。  相似文献   
37.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 ,世界将进入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 ,江泽民同志用三句话精辟概括了 2 1世纪的时代特征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 ,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内涵的主要内容是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技术在各种生产要素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知识和智力注入了资本。美国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 ,通过知识软件 ,目前年产值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在中国 ,以信息技术、生命工程为主要领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 ,包括改变了生命的形成方式。劳动密集型产业萎缩 ,技术密…  相似文献   
38.
本文对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见成效,大力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9.
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是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先导和动力。为此,必须站在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对21世纪教育的使命和作用,要有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辩证的思考,更加久远的设想,重新审视和选择教育发展改革战略思路,探索加快教育发展的增长点和深化改革的突破点,解决好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教育发展新路,以迎接21世纪的挑战。  相似文献   
40.
论高校科技创新的战略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学校是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高校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内涵建设,实现三大转变,做到三个坚持,把握七个重点,实现发展道路的战略性转移;必须坚持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充分认识高等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坚持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协调发展,打破学校内部、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科研部门之间的围墙,实现产学研结合,促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高校要针对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趋势,适时调整学科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