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54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2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人的概念与普遍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伦理学肩负一种人学使命 ,它以人的概念或人类统一性概念为最终根据 ,力图阐明一种完美的生活目的。伦理普遍性的寻求与人的自我认识的难题联结在一起。只有从人的概念的历史性演变和人类自我认识的时代性内蕴着眼 ,才能清醒地辨识“普遍伦理”问题的真实意蕴。我们时代人的自我认识和普遍伦理追求取决于如何反省启蒙道德的遗产。当代伦理学必须从一种“超越启蒙心态”的意义上回到伦理学的人学使命。寻求普遍伦理就是要用平等对话、相互包容的道德印证取代自我独白、自以为是的道德证明。寻求普遍伦理是在“全球共同体”的“底线”上寻求为人 (类 )之“道”。这是 2 1世纪伦理学必须担负的“人学”使命  相似文献   
32.
哲学还是爱智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从“爱智慧”理解哲学 人们从事哲学,却不一定能说清楚哲学的事业何在,或者哲学到底是什么。甚至对于哲学的定义,人们也无法给出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试图定义“哲学”一词,最终可能把人引向历史、文化和语言学等许多途径上去。因此,令人奇怪的事情是,对于从事哲学的人来说,最难以回答的问题恰恰是“什么是哲学”。 哲学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总有可能将人们引向哲学的历史性起源。然而,对于尝试以一种系统性的理论思维响应这个问题的当代思想者来说,“哲学”往往被一些“政治的”或者“学术的”以及“文化的”专门术语包裹成可…  相似文献   
33.
人类普遍价值标准的探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本体论思考和现代科学范式下对人类普遍价值标准的论证是以某种最高的或者最终的实在为出发点,预制某种最高的或者最终的价值标准,并将它理解为是“普遍有效的”。它们内含着“最高价值自我贬值”的危机,最终导致普遍价值的迷失。回到生活世界的方案对于我们思考普遍价值标准的失落和重建来说是一条超越传统本体论和现代科学范式的道路。我们只有以人的生活世界的“活”的客观性为基础才能证明人类普遍价值标准的存在。这意味着从人“活着”这一意义上进入人类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34.
"环境进入伦理"内含重要的哲学改变即道德世界观的转变.从康德和黑格尔对道德世界主观性的审查看,道德世界观的转变有赖于两个条件:道德确实性之丧失、道德世界从先验预设转向生活世界.与此相联系,"环境进入伦理"有赖于意识现象的两个转变:一是自然之意识的生态转变;二是道德之意识超越传统二元论而向生活世界之回归.在这些转变中,与"环境进入伦理"相关联,"道德世界观"的转变表现为五个方面:其一,检讨传统二元论;其二,道德世界设定的和谐建立在生态基础上;其三,道德世界观呈现多元化趋势;其四,我们面临道德世界的多样化的斗争;其五,我们由此进入了一种后现代的道德世界.  相似文献   
35.
生命的"大同"与"大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伦理学击溃了生命的"大同"梦想,它要面对生命之"大异"的现实.生命伦理问题自古就有,但它受制于形而上学的大同梦想,唯有在其幻灭处,生命伦理学以生命之差异进入自身的问题论域.人之为被抛在世的生命存在,总已经被抛入"大异其趣"的生存境遇中.着眼于此"异化"的生命现象问题,生命伦理学得以诞生,它是在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终结处展开的一种无体系的伦理学.生命伦理学遵循伦理思维,是一种"存异"的思维类型,它已经展现为某种纲领性的步骤,呈现出从"大异"着手向"大同"的某种邻近.生命伦理学有其最高追求,它从差异切入,进入生命之大同与大异的辩证视域.生命之"大同"隐匿在生命之"大异"的历史处境之中.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在一个呼唤"思想"的时代,生命伦理学必须制订更高的纲领以担负起思想的任务.  相似文献   
36.
国内与"西方道德哲学史"有关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知识普及阶段;研究性评述与典籍译介并重的阶段;道德哲学史论题集萃和西方道德哲学研究专论群星闪烁的阶段。西方学者的研究在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上的探索服从于不同传统和不同价值取向的学者对其学理依据的历史建构、传统评估和学术自我之理解。中国学者的研究则可归结为三条道路:比较与互镜;中体西用;西体中用。由于国内尚无对"西方道德哲学通史"进行系统专门研究的成果,因此,如何以"通史"形式对当今道德论争中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学术史还原,乃是未来一段时期国内"西方道德哲学史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37.
柏拉图(公元前428~347)是在希腊城邦衰落时期从事哲学和伦理思考的,从他的真实意图看,是为了医治导致城邦衰颓的疾患。然而,柏拉图的美德伦理思考远远超出了一种单纯的城邦主义的道德谋划,它成了西方各种论理传统的一种构造性渊源。对它的解读或反驳几乎成了西方世界一切时代思想家的一种自觉意识。弄清楚柏拉图美德伦理学的缘起、哲学基础、实践原理、最高关怀和现实关切,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柏拉图因素”的实质。  相似文献   
38.
在《存在与时间》中 ,海德格尔试图通过思考“此在”如何使“在”“明”起来 ,来思考那被传统形而上学遗忘了的“存在意义”,其重要的内容是对此在“历史性”、“有限性”的分析 ,消解传统形而上学。这是前期海德格尔试图克服形而上学的基本思路 ,他仍然还有建立一种基础存在论的梦想。后期海德格尔改变了运思的思路。他由“物的纯真”和“人的诗意栖居”两个方面“思”“存在的真理”,要求人们“听命于存在的邀请”、“居于存在的近邻”。海德格尔思路的转变凸显了他在两级阶梯 (“人 -物”)上颠覆西方形而上学的奥秘 ,是对形而上学的历史传统和现实运作进行清算的伟大尝试。  相似文献   
39.
论中国教育面临的伦理难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新世纪中国教育要真正体现新面貌,就必须对以往我们所遵循的教育伦理理念进行重新 思考。文章认为,当今中国面临的教育伦理难题,主要集中在三大类问题上:民主化进程中的教育权威问 题;市场社会中的教师地位问题;多元文化中教师的自我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40.
研究型大学研究生的道德教育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海平  汤曾 《江淮论坛》2004,(6):149-152
研究生道德教育是确保研究生教育各项硬件真正过硬的软件支持,其道德教育目标要结合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和研究生作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来加以研究。在当今经济市场化和全球一体化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研究生的道德教育目标要注意对研究生社会政治道德、学术道德以及现代性道德准则意识的培养,使其成为符合新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世界性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