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9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最近,复旦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举行学术讨论会,以“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为主题,围绕总体反思和方法论等专题,展开讨论。现将发言内容摘要于下。  相似文献   
22.
对于市场经济中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程伟礼对于市场经济中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应当实事求是地予以估价,既要充分肯定我们刚刚迈出的可喜的第一步,又要清醒地意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以及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首先,应当看到邓...  相似文献   
23.
<正> 认识源泉问题,是认识论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最近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意见极为分歧:是“客观实在才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呢,还是“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或者是两个命题一致,都能成立?众说纷纭,各执一端。为了和大家一起求得对于认识源泉问题的全面的、科学的理解,我们借本文发表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24.
综观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史,不难发现西学东渐与儒学改革运动之间,存在着一种时隐时现的内在联系。把握现代新儒学的三代思想家的思想脉络,我们可以感受这一思潮在深层结构上受到近现代西方文化传统的渗透和影响,体味这一思潮的中西文化传统交融的趋势和所具备的当代国际性学术思潮的性质,由此领悟这场儒学改革运动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
“实事求是”在当代中国几乎成为一个妇孺皆知、受到普遍信任和使用频率相当高的概念。之所以如此,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以中国传统语言规范所表达的中国传统智慧和哲理,而且是因为它在长期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显示了巨大的逻辑力量,从而体现着不断从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中汲取营养的中国理性思维的发展。从中国理性思维的发展轨迹来  相似文献   
26.
当前,人的素质问题之所以在我国凸现出来,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现代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经济体制转轨所引起的社会转型造成的。科技第一生产力与市场制度的有效结合,推动中国社会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社会向开放的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社会转型,从传统的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社会走向富强、文明、民主的现代社会。所有这一切都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所以,社会转型把人的综合素质问题提到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议事日程上来了。一、社会转型与都市文明建设的动态分析社会转型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人口增长后出现城市化过程的结果。从人类…  相似文献   
27.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村社组织的考古学确认,即先秦两汉的古代公社组织“单一─弹”的考察,认为中国古代土地公有制转化为私有制经历了相当长的过渡阶段,从而揭示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特点。依据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本文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学习和运用一切肯定的资本主义成就,实现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辩证发展。  相似文献   
28.
中国哲学史:从胡适到冯友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5年冯友兰到北大读书时,偌大中国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只有一部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从名字上看,这本书视无所不包的“道术”为哲学,“六艺九流”无不入其范围,经学、史学、文学都是其研究对象。 这种哲学与非哲学问题混淆不分、哲学仍然是经学的附庸的见解,在当时北大的中国哲学门也大有人在。北大中国哲学门有三门主课,即中国哲学史、诸子学和宋学。当时中国哲学史这门课程由陈汉章先生主讲,讲授时间为二年。他讲课的特点是旁征博引,漫无边际,所讲授的中国哲学史课程,从三皇五帝讲起,讲了半年才讲到周公。学生们听得没有耐心,便一起发问:照这样的速度讲下去,什么时候可以讲完。不料,这位陈先生的回答竟然是:“无所谓讲完  相似文献   
29.
对于某些人来说,社会发展的“悖论”似乎就是如此偏颇、极端:你要强调社会公正,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就有可能牺牲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你要强调加速经济发展,强调改革开放的速度,就有可能丧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均衡发展,牺牲精神文明建设。基于这种思路,于是有人主张:对发展商品经济,只能作历史评价,不能作道德评价。囿于这一思路的狭隘框架,这种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中持“一点论”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