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21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市民法之价值核心 ,即自由。在罗马法中 ,自由的理念并非是绝对精神自主地实现自已 ,市民法的发展昌明无论其主体地位的普及抑或确认法权关系的精密可操作性 ,俱与人之解放这一市民法的信念而相关性。在法典化时期 ,自由理念表现为完全之契约自由 ,并得以进一步蓬勃发展 ,成为整个法律正义哲学的核心。在当代 ,自由理念虽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削弱 ,但在市民法中仍保持着最初的重要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自由意志的更新规范仍只能在对法律行为本身适法规格上 ,并非对法律行为的理念自由的否定。  相似文献   
32.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不断进展,中国“入世”是大势所趋,大局已定。本文着重分析了“入世”将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同时,指出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33.
一九九六年三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确立为治国方略;一九九七年十月,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依法治国作为我国迈向二十一世纪“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确立下来,这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的重大跃进。“国家是由国内  相似文献   
34.
35.
世纪之交的电信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我国电信业务市场对外开放成为必然 ,健全的法律制度是电信业对外开放的前提。在确立电信行业对外开放法律原则的基础上 ,借鉴国外电信业立法模式 ,设计了我国电信业对外开放的法律框架 ,并提出了建立健全电信行业对外开放法律制度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36.
民事诉讼证据的认定应设立标准,此在实体法和程序法以及在抑制法官的主观任意性方面皆有重要意义.证据的标准应以实事求是作为总体标准,以高度盖然性优势证据标准作为具体标准.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对总体与具体证据标准的综合运用,将有利于其主观能动性的合理发挥,保证对证据采信的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37.
一、前言从1954年至1982年,我国立法机关先后三次组织起草民法典,但三个民法典草案均最终搁浅。如果说前三次民法典起草失败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意识形态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根本没有民法典发挥作用的余地的话,那么,这些障碍在今天已不存在。相反,依法治国基本原则的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使得制定一部统一的作为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基础的民法典的需要显得日益迫切。关于制定民法典的必要性,学术界已基本上达成了共识,①立法机关也把民法典的制定纳入了立法规划。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民法典的…  相似文献   
38.
本文首先对现行的夫妻共同财产的认定原则提出质疑,指出将婚后一方继承或受赠的财产一律视为夫妻共同财产;提出夫妻分居期间的各人所得,在不违犯“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原则的前提下,应视为个人财产的观点;建议设立夫妻特有财产的管理权,以弥补夫妻共同管理权在实践中难以操作的缺陷。其次,对我国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的夫妻约定财产制,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39.
商法的起源问题是商法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之一。关于商法的起源有多种学说,但独立的商法起源于中世纪。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商人阶层的产生及力量的壮大是商法产生的必要条件。打破传统、勇于创新,扶持商人阶层的发展是研究商法的起源对振兴我国商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0.
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 ,使商法一度遭受冷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的确立 ,商法的地位和作用正日趋显现。时至今日 ,我国加入WTO在即 ,商法的国际统一化已是国际社会的普遍要求 ,复兴我国商法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且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在我国法学界 ,“民商合一”的论调久已有之 ,似乎已早成定说 ,这一理论误区极大地阻碍了商法地位的确立和作用的发挥。徐学鹿教授所著《商法总论》一书 ,堪称商法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创新之作 ,对传统的商法理论误区给予了深刻的剖析。它雄辩地论证了商法演进的四个阶段 ,以及商法的概念、地位和独特内涵 ;鲜明地指出 ,在我国商法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的传统观点应予放弃 ,应选择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第三条道路”。这一切 ,无不对如何构筑我国经济领域的法的新框架与我国商法的复兴 ,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