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0篇
丛书文集   37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28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宋濂《王冕传》称王冕晚年隐居九里山,一般认为九里山在其故乡诸暨枫桥镇北九里。但无论是王冕本人作品,还是同时文人的记载,都明言其隐居在会稽,具体地点是绍兴城南的九里,即今绍兴市越城区鉴湖镇的九里。这里是会稽山的西北麓,所谓九里山,是指九里这一带的山地,而不是名叫九里的山峰。王冕隐居余姚、诸暨九里等说法,均因地名附会而言,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62.
在国家文化中,行政文化代表着国家行政活动与行政主体的道德、心理、精神等活动状态。他的核心取决于行政价值取向,对行政管理的有着广泛的、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3.
程杰 《阅江学刊》2009,(1):144-148
南京东郊灵谷寺梅花坞是古代南京地区最为重要的梅花风景名胜,成名于明万历年间,明代末年最为鼎盛,入清后逐步衰落,嘉庆、道光以来已完全绝迹。该景地处钟山南麓,依傍灵谷名刹,古松参天,坞梅流芬,相互辉映,极其静邃幽雅,深受明人重视。明清易代之后,一些文人因其盛衰变迁寄托怀国思古之幽情,出现了不少诗画佳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4.
浙江省长兴县是全国著名的"青梅之乡"、"红梅之乡",种植历史极为悠久,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唐宋人的诗歌作品中开始写及山区的梅花风景,明代中期开始出现大规模种植的梅花景观,入清后这种情况继续发展.清乾隆以来,当地的乌梅产量、质量超过邻县安吉,在湖州七县中最为突出.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早期进入一个高峰.长兴梅的持续发展得力于优越的地理条件,长兴梅的辉煌历史表明,梅的发展无论是经济种植,还是观赏栽培,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条件,尊重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只有像长兴这样气候条件适宜、低山和丘陵为主的地区,梅产业的发展才有强大的活力.  相似文献   
65.
杏花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植物题材与意象,无论从历史过程、创作数量、文学作用还是从文化意义看,在整个花木物色题材中都处于中等偏上的地位.杏花赋咏的专题创作起源较迟、数量有限,但也较为充分地揭示了杏花初开如火、盛开如雪,红而能白、姣容三变的花色特征和繁密娇艳而又温柔朴实的整体风韵.在具体的描写中,最为常见的是墙头一枝招摇、雨后花繁色鲜等取景,展示出优美的情趣,包含着丰富的观赏经验.纵观整个古代文学,杏花意象的作用远比题材重要.杏花花期当三春之中,是春耕生产和寒食、清明的主要物候,在时序、山水、田园、行役、农事等诗词中使用比较普遍,代表着物色清妍、温暖宜人的美好季节,展现出仲春时节丰富的节俗意蕴和风景美感.在人文象征上,杏花作为仙、医、儒等人格身份的标志以及作为幸运之花的社会内容都显示了特定的历史机缘,其象征女性则重在小家碧玉朴素温柔的性格、气质.宋以来出现的"杏花村"、"杏花春雨江南"等组合意象,是杏花自然属性与社会历史发展长期激发酝酿的结果,积淀着社会生活和人文理想的深厚内涵,已成为具有广泛共鸣效应的审美文化符号,在文学内外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6.
“二十四番花信风”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杰 《阅江学刊》2010,(1):111-122
“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说法,最初并非出于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而是南唐徐锴的《岁时广记》。两书都被简称《岁时记》,后者又早已失传,因而后世遂将本属徐锴《岁时广记》的花信风说法误属《荆楚岁时记》。徐锴《岁时广记》只称“花信风”,本指三月鲜花盛开时的风候,其义重在风信,而非花信。稍后出现的“二十四番花信风”,最初所指也主要是清明时节的风信。北宋中期以来遂有初春至初夏,以梅花为首、楝花为尾共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说法,但具体是哪些名目宋人已莫得其详,或者本就是一种模糊说法。纵观宋元明清的文献材料,所谓“二十四番花信风”中真正可以确认的也只梅花、杏花、海棠、楝花等少数几种。明初王逵提出了完整的二十四番花信风的名目及其象数学依据,影响甚大,后世所说一出于此。但该说将花信风的起始时间上推至小寒,不仅与宋人有关花信风起于立春的说法不合,而且所说小寒、大寒两气的几种花信与实际花期误差明显。针对这一缺陷,清人王廷鼎提出了一套三春六气,每气四种花信的新说法,但未能流行。  相似文献   
67.
心理现实性:生成语法的理论假设和研究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讨论了生成语法的理论假设和研究取向与心理现实性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68.
日藏《全芳备祖》是宋刻还是元刻,迄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该本字体、版式与南宋建本《方舆胜览》、《事类备要》等基本一致,当出于宋末建阳同一书坊系统,是宋本无疑。避讳不严,多有简体、俗体字等现象,也见于同时《事类备要》等南宋建本,不能作为否定《全芳备祖》为宋本的依据。元大德二年(1298),方回已记及《全芳备祖》坊本。保守地说,其刊刻时间在宋理宗宝祐五年(1257)至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的四十年间,但一般不会延至元朝,最有可能在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  相似文献   
69.
诗可以乐——北宋诗文革新中“乐”主题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在北宋诗文革新中,存在着一个“乐”主题从初起到变化终致高潮的完整发展过程。“乐”主题的产生,与宋代士大夫优越的历史际遇密切相关,具有“文藻相乐于升平”的时代特色;在诗文革新先驱的倡导下,它被赋予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和仁人志士的乐观情怀,实现了其人格本体的深化,并且在创作风格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它的表现形态。作者指出,北宋诗文革新中“乐”主题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文学以“悲哀为主”的格局,使其获得了与“悲”主题平分秋色的地位,从而带来了文学史上“和平之音”与“穷愁之言”的异调同工。  相似文献   
70.
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与消费结构变动分析*——基于ELES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ELES模型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进行了动态研究,分析得出: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娱和居住的基本消费需求增长更明显;食品、家庭设备、居住和杂项的需求收入弹性呈现下降趋势;衣着、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娱的需求收入弹性呈现上升趋势。家庭设备、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娱的自价格弹性相对较大,但各项商品的自价格弹性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同时,需求收入弹性呈现下降趋势的商品,自价格弹性的下降趋势更为显著。各项消费品之间的互价格弹性总体较小,且基本表现为互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