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2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卢卡契根据艺术是现实的反映去理解艺术的价值和作用。他否认艺术功能的两个极端的观点。他既反对康德学派所坚持的认为艺术的实质独立于社会利害关系之外的观点,也不同意进步的艺术必须以教育为目的的看法。卢卡契强调的是,现实主义艺术对社会功利关系有一种间接的但却是实质性的影响。艺术如果过分强调其教育作用,会使作品成为某种抽象观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 ,必须重视发挥美育的作用。这种作用 ,主要体现在启智、激情、熏陶等方面。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讲究美、追求美。  相似文献   
13.
娜司泰谢和安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笔下两个最动人的妇女形象。本文通过她们两人的人生追求、反叛性格和悲剧结局的比较,揭示了她们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及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西诗学相互参照与印证,学界多以西方文学理论观照中国文学作品,从中国文学理论视角解读西方文学作品范例较少。如以王国维诗学理论之“不隔”说,考察美国深层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的诗歌美学追求,应有一定学术创见。基于中国禅宗与道家文化的深刻影响,斯奈德多部诗集中充分呈现出“不隔”的独特美学特征,其众多诗作意境悠远,充满生趣,简洁美好,语语如在目前。具体而言,斯奈德诗歌的“不隔”亦可分为“景”之不隔,“情”之不隔,以及由此融会而成的“意境”之不隔。  相似文献   
15.
百家争鸣直接促进了先秦审美意识的觉醒。主要表现在审美意义上的自然的产生 ,对人格美的自觉追求和强调艺术和审美在成就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大大地深化了人们对美的认识 ,奠定了我国美学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一) 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德莱塞一登上文坛,就显出非凡的勇气和才能。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广泛地描写了十九世纪末美国社会的阴暗面,从多方面展现了当时美国的社会图景。德莱塞早年生活在美国社会急速发展变化的时代。南北战争后的美国,资本主义以空前  相似文献   
17.
美学是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他的《美学》结构宏大,内容博大精深,逻辑严密,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美学体系。“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可以说是他整座美学大厦的奠基石。 黑格尔把美学定义为“艺术哲学”,他对美的本质及其内涵的阐述,充满了艺术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8.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从“天人合一”说起,“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命题,它的意义在于要求回答天与人关系的问题,其中包括人与自然关系。“天”(天道)是就宇宙万物说的。“人”(人道)是就人们生活本身总体方面说的。先秦诸子从不同角度来解答天与人的关系,道家鼻祖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里不仅说“道”要效法“自然”,其实天、地、人所要效法的也是“自然”。在老子的世界观中,“自然”是最高法则,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从它自身的状态去发展,不必以外在…  相似文献   
19.
仁学是孔子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包含了一套完整的人格理论,标志着先秦人性的觉醒、理性的高扬.孔子以"仁"为美,以"和"为美的表现形态,把审美和人格修养、道德实践和人生理想联系在一起,促使了审美的意识形态化,对我国二千多年来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流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诗经》体现了先秦审美意识的逻辑发展过程。《颂》表现出“神人以和”的审美特性;《大雅》中巫史一体的“史诗”体现了审美意识从“神人以和”到“礼乐之和”的发展;《小雅》中的“燕乐” 则典型地体现了“礼乐之和”的审美追求;“变风变雅”是先秦审美意识发展裂变的先声;《国风》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蕴与百家争鸣后先秦审美意识追求现实美、自然美与自由美的多元发展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是先秦审美意识逻辑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