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4篇
社会学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问题与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文化转型是个长期、曲折、复杂的过程,负载着久远、深厚的文化传统的中国人,在力图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创造新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难以化解的困惑,例如中西文化与华夷之辨的问题,古今文化不同的际遇与民族命运的问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等等。此外,社会条件的制约,也是文化转型过程中无法逾越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只能在全民族的探索与奋斗的实践中,在与世界文化越来越密切的接触与交汇中,逐渐获得解决。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与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是基本同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基本的趋势是世界化与个性主义。也就是对外必须秉持开放的文化观念,对内必须坚持人的解放,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2.
历史是人创造的,而人是有思想的,人们都是按照一定的思想去行动的。尽管历史所成就的模样,并不是参与创造历史的人们事前所预想的那样,但也正因为历史的创造者们思想各不相同,所以历史才和他们每一部分人的想象都不一样。由此,研究历史的创造者们的思想,即追问他们是为什么起而行动,又为什么是那样去行动,就不是没有意义的。思想是为应对现实问题而产生的,但思想需要训练,没有一定的训练,很难产生有价值的思想。正确和错误的思想都有可能变成物质的力量,并造成重大的社会后果,因此,人们就不能不对思想及其后果抱持非常谨慎的态度。而要使大多数的民众能够对某种思想有一定的鉴别的能力,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提高教育的程度,同时,应当大力提倡言论思想的批评自由。  相似文献   
13.
一、傅斯年首先是个学者,是个能博能精的学者能博是指他读书多,知识渊博,通古今,融中外 他的"博"表现在: 1.读书时,将章太炎弟子赶下讲台。朱逢仙《文心雕龙》讲义,一夜读完,摘出30多处错误,要求校长撤其课。  相似文献   
14.
中图分类号〕K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1999)02-0024-02五四新文化运动距今已八十年了,人们至今还在热烈讨论这场运动在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与意义,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影响和意义之深远。十年前,为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  相似文献   
15.
从保守主义的角色演变看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进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保守主义在各个时期都充当了传统守护者的角色,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它所扮演的角色也不断有所变换。这是因为他们所要保守和所能保守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少,同时在精神上却又越来越被放大,有时甚至显得很玄妙。在洋务运动时期,保守主义者几乎排斥一切西方文化,要保守住整个的中国传统不变。到了维新变法时期,"师夷长技"已不成问题,保守主义者乃要求师夷当止于工艺,中国传统政教制度不可变。到了排满革命高潮时期,否定传统政教制度又几乎不成问题,保守主义者乃呼吁要珍惜和保存"国粹",而"国粹"到底是什么东西,他们已经难以说得很清楚了。只能约略理解它们是一种民族精神之类的东西。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民族精神生活密切关联的诸多领域也都将要受一番西方文化的洗礼,这时,保守主义者乃提出,真正值得保守和发扬的人类文化精神,在中国与西方,都深藏在古代先哲们的遗产中。这时的保守主义者,和他们的先辈们否定中西文化具有同一性不同,开始承认中西文化有同一性,只是这种同一性只存在于中西古代先哲们那里。  相似文献   
16.
五四以前:个性主义的初步彰显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除清末至五四时期外,个性主义是很少被提到的。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垂二千余年,以敬天法祖为第一教义,以天、地、君、亲、师为信仰核心。老师宿儒、家族长辈,绝少有以发挥个性、实现个人价值之义训诲子弟者。所以,中国人,从小孩子起,就被固定在一定的型模之中,不得自由发展。梁启超曾说:“因为旧社会也有一个模子,将中国人一式铸造,脱了模就要在社会上站不住。无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前夕的各省谘议局联合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各省谘议局联合会,其确切名称是“直省谘议局议员联合会”。各省谘议局是由民选议员组成的,带有地方议会性质的地方民意机构。各省谘议局联合会是一种联络性质的组织,无常设机构,无固定领导机构,议员也不固定,每次开会由各省谘议局推派代表到京参加会议,他们多是议长、副议长和有活动能力的议员,也包括部分资政院民选议员。联合会的第一届会议于1910年8—9月在京举行,最重大的议题是请愿速开国会。1911年的第二届会议,在国内外发生一系列紧迫问题的情况下,经各省谘议局相互联络提前于5月召集。其最大议题是反对皇族内阁和广练民兵。由于联合会两次上折,毫不妥协地反对皇族内阁,使清朝廷极为恼怒,而议员们对朝廷也产生绝望心理。其广练民兵的主张反映了他们认定政府不可靠,对外、对内都有一种“紧急自卫之意”。第二届各省谘议局联合会是大多数议员及其所代表的立宪派在政治上与顽固的清朝廷开始决裂的一个征兆,是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开始塌陷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为中心,全面探讨其文化主张。作者认为,梁氏强调“尽性主义”和思想解放,这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袖们所强调的主张是一致的,他的尽性主义就是个性主义,他的思想解放就是思想自由。他用时代的眼光,看清了中西文化结合的大趋势,提出了“世界主义的国家”观念和关于中国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意见,这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也是大体一致的。过去将《欧游心影录》看作是保守主义的宣示,把梁启超认作五四后保守主义营垒的人,是很不正确的。之所以存此误解,除政治原因外,主要是读书不求甚解,对梁氏这一时期思想著述的全貌缺乏全面了解所致。  相似文献   
19.
胡适的《新思潮的意义》一文发表时,正值五四运动引发全国政治运动的高潮期,《新青年》同仁们原有的不太显露的思想分歧,开始逐渐表面化。胡适这篇带有前瞻性的总结性文章,表明他继续坚持思想文艺方面的变革路线,并系统提出一个建设新文化的纲领。这个纲领同他在"问题与主义"论争中所持的立场,保持着高度紧密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20.
胡适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毕生从事教育、学术和文化工作,同时积极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发展。胡适的教育、学术和文化思想对我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当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有诸多的启迪和参考意义。胡适思想的影响和意义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胡适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作出了突出性的贡献;领导白话国语运动取得成功;倡导个性解放,提出“健全的个人主义”的界说;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提倡科学思想,反对武断迷信;创立新学术典范等。第二,在中西文化交流及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向上,胡适最早提出建设中国新文化的纲领性意见,对中西文化交流持开放性的态度,反对所谓本位文化观,主张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深入全面的交流,通过充分的文化交流实现中国文化的变革和发展。第三,在政治变革上,胡适并不绝对地反对暴力革命,但更主张通过和平的改革来创建新的制度,促进社会的发展。第四,在对待外国列强的态度上,胡适既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同时又主张理性的民族主义,反对情绪化地简单排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