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31.
语言学家从未间断过对语言符号形成因素的研究,并试图解决由此产生的语言符号的第一性是任意性还是象似性这一问题.事实上,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研究语言符号的生成,可以得出结论:二者在语言词汇形成的过程中是互相补充,共同作用,缺一不可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2.
美国是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文学在模仿论和再现论的视域下与欧洲文学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核心特征是在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内继承了欧洲文学传统并引领了当代西方文学走向,其文学文本再现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以及该社会体制下人的心理结构。因此,美国文学兼具外模仿和内模仿的双重创作特征,并就此形成了其文本世界与美国现实社会的相互映照与促进关系。尽管美国作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体制内对社会的批判具有一定局限性,但美国文学对憧憬人类理想社会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仍具有政治美学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3.
传记通常与传主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等背景紧密相关。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里戈韦塔·门楚在其自传《我,里戈韦塔·门楚》中采取自述的叙事策略,向读者展示出危地马拉印地安玛雅人的集体文化记忆,真实地反映了该族群在欧洲殖民者和国内独裁军政府的双重压迫下的生存境况。然而,西方学术界却对该传记作品的真实性和美学价值持否定性评价,甚至要求撤销门楚的这一奖项。研究结果发现,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传记作品的审美价值不仅取决于文本本身的真实性,而且还在于作品中丰富的个人经历与其社会历史属性所传递出来的文化内涵、历史意义、教诲功能以及作品语言表述的震撼力,进而形成多层面的价值。因此,门楚自传中所展现出来的玛雅人的独特文化和历史及其英雄成长的历程,有助于学术界在文艺审美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出传记作品的文艺美学价值和政治美学价值,进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文学层面的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34.
是虚无,还是硬汉?--再论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形象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胡铁生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116-121
海明威硬汉形象所受到的攻击,焦点主要来自反对派的"哑牛"理论和"对人的道德价值的贬毁"。事实上,其人物形象塑造的原动力在于现代人所处的极限生存困境的张力下所持何种态度的问题。"人可以被毁掉,但最终是不可战胜的",进而表现出一种"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是现代文学悲剧的重要机制之一,也是现代人所应取的正确人生态度和当代伦理道德价值的发展取向。海明威以其自身经历和感受所塑造的硬汉形象,对现代人战胜生存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5.
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将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到执政党首要任务之一的高度,显示出文化在强国进程中的重要性.文学在文化的框架下,通过公共空间形成了意识形态功能并在政治文化社会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文化软实力作用.不同于以国家机器为代表的硬权力,文学在文化中的软权力是通过文学虚构性与象征性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人写进虚拟的文学世界里,再通过文学作品来反观人类历史和展望未来,进而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形成一种巨大的推动作用的.相对于国家机器的硬实力,以文学为代表的软实力因其文艺美学的特征而乐于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接受,因而这种实力又被称之为“社会的大气层”或“社会的黏合剂”.文学的政治功能通过学科跨界阐释得以增强,这是因为文学除了文艺美学的价值以外,还具有其必然的政治性功能,因而在文学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强国就不仅要接受外域的先进思想,而且也要使中国的文学事业走出国门,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6.
论阿瑟·密勒的悲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剧作家阿瑟·密勒的悲剧创作理论主要体现在打破以往英雄人物占据舞台的传统, 把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搬上舞台, 让悲剧服务于广大平民百姓, 而非少数达官贵人; 认为现代悲剧除触及人的生存困境这一表层特征以外, 还应在深层次意义上探讨生存困境中人的价值问题, 尤其是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 悲伤和悲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现代悲剧应做到让悲伤超越怜悯, 最终走向悲剧性, 进而达到悲剧的理性意识以及在观众内心产生启迪和教育的作用; 在社会悲剧揭示人面对生存困境下的张力所持何种态度问题的同时, 应对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人的异化以及人的尊严失落问题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37.
同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福克纳对中国作家莫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地理和艺术表现手段等方面。然而,由于社会和文学背景不同,两位文学大师的创作又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福克纳揭示的是社会变革中人在精神层面上的现实,莫言则主要以中国农村的百年变迁为主线,展示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责任感;在创作思潮方面,福克纳代表了现代主义的文学成就,莫言则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指明了发展方向。因而,莫言与福克纳之间是继承、扬弃与发展的关系。莫言的巨大成功在于他向西方先进文化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尤其在作家对人的本质探讨方面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38.
人的本质与其所处的社会--欧·亨利与莫泊桑的两篇短篇小说对比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察和赞美诗》与《项链》分别是美国作家欧·亨利和法国作家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两位语言大师在这两篇小说语言符号的运用及其讲故事的方式上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前者侧重以现实主义手法揭示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后者以自然主义手法描写了人的本质中的阴暗面。但两者又分别从人的本质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出发,论证了人的生存困境,体现了悲剧的审美机制。 相似文献
39.
在文学全球化进程中,当代美国华裔文学逐渐打破了族裔写作的局限性,呈现出多元文化发展的态势,并以积极姿态审视和剖析西方文明给当代人带来的精神创伤.华裔作家以中关双重文化视角,继承并发展了T.S.艾略特开创的“荒原叙事”模式,以中国传统文化哲思与智慧来诊断西方当代精神荒原形成的原因,并以主人翁精神为拯救当代美国社会的精神荒原开列良方.汤婷婷《第五和平书》和谭恩关《拯救溺水鱼》是当代美国华裔文学中“荒原叙事”的代表性作品.两作立足于美国社会,以中国文化智慧来解析美国当代社会精神荒原产生的原因,揭示了由此而产生的当代美国人精神创伤的实质,以普世态度为西方精神荒原尝试寻找救赎道路. 相似文献
40.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揭示了美国黑人在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制度下的生存困境,是一幕探索自我和实现自我的道德悲剧。主人公通过探索自我的艰辛历程,确立了黑人只有遵从自己的传统文化,发扬黑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建立正确的道德秩序,才能在白人的主流社会中找到自我和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进入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境界。借鉴艾里森的道德价值观,对于中华民族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保持自己民族的独立性,主动借鉴西方文化中有益的东西,同时又能发扬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