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41.
在晚清中日文化交往的历史舞台中,江苏人依靠自身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优势,勇敢地承担起和外来文化交流和接触的历史使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代表性的有:江苏书画家王寅、卫寿金等寓居日本、王韬与日本知识界的交往、姚锡光的赴日教育考察等三个方面,他们对江苏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2.
晚清史学批评随着时代潮流的急剧变革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在新史学思潮出现之前,史学批评沿着传统史学批评的路径发展,其主要的史学批评视阈集中在传统史书体裁体例的批评,对重点的史学家和史学著作进行批评;新史学思潮兴起后,史学批评更加尖锐和激烈,涉及历史观、史学思想、史学体系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史学认识的深化.晚清史学批评上述两个阶段的分野,其肇因来源于晚清"西学东渐"的推动和社会思潮的急剧变动,其后果则推动了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的转变,但由于资产阶级史学家急于建立近代史学的范型,在对传统史学批评"度"的掌握上存在可资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43.
戊戌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动的时期,变法、立宪、革命,一幕幕的政治活剧开始在此期上演.新的东西吸引了一部分人,但旧的东西仍占据一部分人的头脑.革命与改良,中学与西学……,五方杂陈,色彩斑谰,各种思想交错融会,致使这一时期新知识分子群的心态明显烙下了鲜明的时代色彩.由于民族危机的深重,这一时期的新知识分子群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实用主义心理.康有为的改制理论,从变法的实际需要出发,把孔子打扮成为一位伟大的革新者,借孔子来为自己改革中国传统政体寻求文化上的支持.严复在评价西方进化论时,也特别注意它在中国…  相似文献   
44.
“中国近代文化史”课程是进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其教学改革应适应大学生“宽口径,厚基础”的素质教育的需求,在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机制方面探索一条适合公选课要求的教学改革之路,以满足学生知识体系结构、个性发展及增强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需要。  相似文献   
45.
元朝历史编纂学既继承了两宋、辽、金历史编纂中的优秀成果,又具有时代所赋予的多民族融合国家对历史编纂的认知。最能反映元朝历史编纂学成就的莫过于对前朝正史的修撰和典志体史书的编纂,这两部分是元朝历史编纂学的鲜明特色和重要成就所在。有元一代,产生了一批在后世有重要影响的史学家,他们的历史编纂思想和经验是元朝历史编纂学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46.
练兵处是清末新军编练的领导机关,练兵处的成立推动了清末的军事变革,成为中国陆军近代化的重要一环.张之洞作为地方督抚的代表,围绕练兵经费、营制饷章、后勤体制和学堂章制等方面同练兵处之间的关系既有调适,也有抵拒.透视张之洞与晚清练兵处错综复杂的关系,可以为我们透彻地了解晚清军事改革提供另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47.
练兵处是清末新军编练的领导机关,它的设立其肇因厥为两途:其一,从国内而言,清政府鉴于地方实力派的纷起,中央权威的旁落,有必要统一事权,统一规划,加强中央集权;其二,日俄战争爆发后国际形势极度紧张,清朝中央和地方必须从军事层面考虑应对措施缓解危机。练兵处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了清末的军事变革,成为中国陆军近代化的重要一环。然而,如果我们客观地评价练兵处的作用和地位,就不能不提到练兵处内部的角力和争斗以及中央练兵处和地方的矛盾,它们是削弱其绩效发挥的重要因素,并最终对清末政局的走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8.
梁启超撰著的《戊戌政变记》是一部很有特色的纪事本末体史书,作者将对传统纪事本末体史书的辩证认识,熔铸到《戊戌政变记》的撰著中。在编纂思想上,作者确立了具有比较系统和严密的指导思想,即确立“史迹集团”,以扩大纪事本末体的记载范围和强化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确立“以传记之法,来改造纪事本末之体”,重视伟人在纪事本末中的作用;重视史论,阐明作者对历史进程的观点和看法。《戊戌政变记》在编纂方面的实践,表明它是纪事本末体由传统型向近代型过渡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