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15篇
综合类   2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论教师的美学修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站在素质教育改革的高度,从美学与教育学的接合部切入,阐述了“审美化学习”在扬弃应试教育弊端、全面开发学生潜能、优化学生人格素质、提高其人文意识等方面所具有的优长;指出以专业修养与人文修养的统一、智商与情商的统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为内涵的教师美学修养,是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化学习的前提条件;并对审美化学习的一些具体操作问题,提出了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创造力刍议     
<正> 一、能力、才能与创造力人类的社会实践,推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变化,进而引起了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作为“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的“生产力的发展”(列宁语),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积极和最根本的动力.能力和才能作为与客体生产力(工具、劳动对象等)相对应的主体生产力要素,主要是指在人类社会中世代传承、发展的,为达到某一实践目的,要求社会个体所必须具备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  相似文献   
13.
将“十六大报告”中相关理论创新的论述 ,与当前我校“两课”教学创新实践联系起来 ,认为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处于崭新的“创新实践”阶段 ,对这一阶段中“两课”教学和科研如何应对现实 ,实施“与时俱进”的创新、“两课”教师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时机进行理论创新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教育随着向“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功能重心转移,从而也接受价值规律的引导过程。一个沟通社会有机体同教育器官之间的联系,使教育部门也需要的生产要素得以合理配置,并使其产品——毕业生的劳动能力——的交换价值得以顺利实现的教育市场体系,必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出现。  相似文献   
15.
在与西方自由主义民主观相比较的层面,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既具有民族独立与人民生存的历史继承性,又面临确立个人权利正当性的时代任务,是近代以降中华民族追寻自身独立和富强的历史产物.它所遭遇的问题,以及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彰显出来的民族特色告诉我们,在与西方世界共享某些普世价值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自身又有着迥然有别的民族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的人文教育思想,是本世纪初束缚在文化传统之上的神圣“道统”光环消褪之后,以理性智慧和人性之美重建精神家园的一次教育学尝试,是其学贯中西的人文学养在教育学上的一次厚积薄发的梳理和展示,是其特立独行的文化人格在教育领域内的挥洒和彰显,也是他以生命深情地拥抱教育而结出的文化硕果。一传统价值失落之后,文化何以立足?这是青年王国维最为关注的问题。1904年,满清政府颁布了张之洞等人起草的《奏定学堂章程》,即所谓的“癸卯学制”。王国维敏锐地觉察到了文化只是这个章程的政治目的的附庸和工具。他针对这个章程…  相似文献   
17.
回顾晏阳初平民教育的历程,并具体描述了平民教育、国民素质提高与民族国家建构各自的内涵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将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理解为一个与中国民族国家建构息息相关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反思这一过程的中国特色及其意义,评价它的价值与不足。  相似文献   
18.
将"十六大报告"中相关理论创新的论述,与当前我校"两课"教学创新实践联系起来,认为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处于崭新的"创新实践"阶段,对这一阶段中"两课"教学和科研如何应对现实,实施"与时俱进"的创新、"两课"教师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时机进行理论创新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秉持五四时期冲破婚姻和家庭束缚的时代精神,张竞生在20世纪20年代以其激进的性革命和性解放学说,提出了一个以新女性为轴心,以传统婚姻家庭为改造对象的社会改革方案,成为后五四时期名噪一时的女权主义思想家。他的女权主义思想提倡性育,强调两性关系当以爱情为基础,呼吁妇女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的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哲学的前近代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志宏 《文史哲》2002,(1):44-48
明末耶稣会士引入的西方学术文化,与当时中国社会崇尚实学的社会思潮相结合,引起了中国哲学在天道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一系列具有近代性质的变革,孕育出中国哲学在向近代形态转型之前的近代性气质,从而构成了这一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