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6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马克思运用西方近代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科学精神,在哲学的根基上批判和搁置了他那个时代的抽象的宇宙精神和形而上学的物质观,创建了一种全新的哲学:唯物主义人类世界的哲学。这一哲学的内在层次,是从存在物“互为对象”上升到人类世界的关系规定性,进而到实践关系、生产实践活动和以此为基础的、经过唯物史观上升到唯物主义人类世界的哲学。它主要指以唯物主义态度对人类世界的哲学把握。  相似文献   
12.
一、提出人理概念的历史必然性共产主义运动作为人类历史的伟大革命运动,以两个相关的目标为标志:其一是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另一是人的解放和发展.并且,后者以前者为基础而前者以后者为目的.正由于这样,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经济发展还较落后的国家,目前都在倾其全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西方哲学由古代的以客观存在为本位的本体论哲学,发展到近代的以主客关系为本位的认识论哲学,到十九世纪中叶,发展到"形而上学要由‘人类学’来取代"(海德格尔)的现代哲学的人类学转向。马克思处在这一转向的滥觞时代,并开辟了这一哲学的新方向:广义人类学哲学。其特征,其一在于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以人类为本位构建新哲学;其二在于通过"人类的感性活动"来理解世界("事物、现实、感性");其三在于通过"革命的实践"来"改变世界",使人类能够合理生存与健全发展;其四在于以"人的社会存在"来理解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自由解放问题;其五,在于从人的现实关系来揭示人和人类世界。这一哲学的基本价值精神在于:在对不合理世界的批判中争取"每个人和一切人"的合理生存、健全发展与走向自由解放。这是当代政治理性可以引以为据的重估一切价值、重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重构各民族健全发展的人类学关系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由之路,它对当今的全球化发展和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创建的是人类学唯物主义和人类学辩证法。人类学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主要表现在 :1、以物质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实在性为前提 ;2、理论研究的客观实证性、科学准确性和实践价值性 ;3、从人的感性活动———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出发观察分析世界。人类学辩证法的立场和方法主要包括 :1、在肯认辩证法的客观实在性基础上 ,强调了人类学的即人类自身的辩证法 ;2、以对立面统一、多样性统一以及概念从简单上升到复杂为主要形式的分析把握人类问题的辩证法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论社会主义文明的三维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常,人们把社会主义文明划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种二分法,从两极抓住了文明的辩证本性。然而,当我们把文明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有机结构的整体来考察时,这种二分法就不够了。文明,从它萌芽和产生的时候起,就包含着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构成因素。 文明构成的三要素 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可以从各个角度去考察。通常,人们把文明理解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开化和进步状态。它的实质,按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应是人通过自身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自然界的人化,而达到的超越自然限制的能力与水平。它的核心是人,是以人的发展程度和解放程度(从质和量两方面看)为标志的。而人的发展解放程度,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云南民族女性文化丛书》编成絮语苗启明一套主要面向海外的《云南民族女性文化丛书》在云南省委宣传部高发元副部长的主持下,中文版已经面世,英文版正在积极进行之中。丛书的编辑宗旨,是通过把云南民族女性文化推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云南,促云南走向世界,为云南的现...  相似文献   
17.
论思维活动的驱控要素与思维方式的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提出并研究思维的三大驱控要素:心理维、事实维、理念维及其形成的驱控结构,以及由其决定的三大思维方式:心理本位的情绪思维方式、事实本位的实证思维方式、理念本位的信念思维方式。本文首次从结构上把思维方式分为如上三种  相似文献   
18.
今天,人与环境之间已基本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生态关系,它们一般以国家的形式体现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人—境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一是要把人与环境作为一种人—境生态系统进行建设;二是要进行人—境生态系统的五层次生态文明建设:即生态—技术文明、物质—财富文明、制度—权力文明、精神—规范文明和生活—行为文明建设;三是要建设生态型政府,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今天,人与环境之间已基本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生态关系,它们一般以国家的形式体现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人—境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一是要把人与环境作为一种人—境生态系统进行建设;二是要进行人—境生态系统的五层次生态文明建设:即生态—技术文明、物质—财富文明、制度—权力文明、精神—规范文明和生活—行为文明建设;三是要建设生态型政府,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的精神历史中,每一种有足够重要性的关于世界的认识,都有可能转化为一种世界观,而每一种世界观,都有可能引发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两者的结合,引导着人们的生存实践活动向优化方向发展。“熵”,就是一种具有这种世界观意义的极为重要的科学认识。 1865年,克劳修斯通过热力学第二定律,把熵增原理引进了科学。并且很快把它变成了哲学(热寂论)。熵增原理从产生起就引起了不小的惊诧和争论,但是,直到本世纪70年代人类发生了生态危机之后,才认识到它对人类生存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它作为一种世界观的根本性。从丹尼斯·米都斯等人的《增长的极限》,到杰里米·里夫金等人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完成了这一当代意义的认识论飞跃。这—从热力学中引申出来的熵增原理,指出了能量转化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但是,当它作为一种世界观被提出之后,其意义已超出了能量的界限,而囊括了地球上一切对人有用的物质和人类的生态环境。 本文从“熵增原理”出发,探讨它所要求的熵理思维方式及其基本原理与基本要求,并给出了实践活动的优化原理与优化公式,它是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基础和哲学基础,是对一浪高过一浪的关于人类生存发展危机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