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22篇
劳动科学   25篇
民族学   139篇
人才学   2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14篇
理论方法论   42篇
综合类   266篇
社会学   122篇
统计学   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6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61.
前言根据康纳·沃克1971年对132个国家的调查,只有12个国家(9.1%)可以称为单一民族国家。有25个国家(18.9%)一个民族群体占公民的90%以上;在另外25个国家中这个群体占人口的75~89%。但是,在31个国家(23.5%)中,这种大民族群体只占人口的50~70%;在39个国家(29.5%)中,最大的民族群体还不到总人口的一半。此外,有53个国家(32.2%)的人口由5个甚至更多的重要民族群体构成。  相似文献   
762.
基于人与人的生态关系多元及全球"虚拟化"的现实,民族国家观也应做出调适,要有能力超越民族国家的时间和空间,以超越民族国家的视角反观民族国家,认识到民族国家仅是历史的诸多可能之一,而不是唯一选择。概念是一种符号丛,符号的征象、对象和释义三元处于不断互动易位的关系链中。民族和民族国家是许多"征象"的对象化和释义化结果,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它们必然也要发生类似的对转。征象与释义的勾连是在生命和生活的实践中形成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协调和协商过程。贝特森提出的关联性模式是民族共生的思想基础,建立在生命认知上的多元共识,是全新形势下观察和应对环境多元、民族多元、语言多元、文化多元的新生态观。  相似文献   
763.
最近,中央领导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三交”、抓好各项工作要“有形、有感、有效”,“往实里抓、往细里做”。文章从符号学“形联意”三要素分析和讨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感效”路径,认为符号过程的交融性、整体性、不可分割性,对于分析和讨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理论探索意义。虽然“形联意”和“形感效”存在时代语境的不同,二者在理路上大致相通,但是可做政府指导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相贯通的符号(1)解析,以求抛砖引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分析及其学理化、学术化打开符号学管窥之孔。  相似文献   
764.
随着新兴网络技术的发展,西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朝着“精准化”方向不断提质增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越发突出。同时,我国西部高校在培养区域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稳定区域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表现出一些显著特点,面临着一些特殊情况,使得西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以打造“精准化”网络思政为目的,通过分析新时代多元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及西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从优化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实施“精准化”策略、采用“电子信息+”手段、提高思政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加强网络话语权等方面入手,对提升西部高校的自身可持续发展、地区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和全面发展的质量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65.
中国作为“复杂共同体”,多民族交融共生,发展至今,实力日强。究其原因,文化的贡献不可低估。各族人民共同书写历史,交流互动,碰撞和亲,争做“正统”。以汉语汉字为代表的多种语言文字,或形声意相济,或约定俗成,音声表心,多体并存,互鉴互容。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互嵌的民族生态,形成了重叠共识的价值观,其核心是“三生无限”的兼和思想。厚德载物,由二生三,兼和相济,互补共生,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持续光大的思想和实践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