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1篇
综合类   19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传统影像建构出大学生的消费者、服务者、普通人形象,却在悠远的宏大叙事向日常生活实践的转向、新媒介、城市空间等面向中被当代大学生解构和重构。这三个面向统合在青年亚文化中。并为大学生进行自身形象的视觉建构提供了技术和思想准备。政治话语与娱乐诉求的分离、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与商品利益的幕后操纵所形成的合力,询唤着当代大学生的时尚表现者和身体抵抗者形象的视觉建构:时尚的区分与整合功能使大学生实现自我认同和社会归属,同时内生抵抗主流意识形态的力量而建构身体抵抗者形象。抵抗的实质其实是大学生与媒介和商品合谋,当代大学生的视觉建构与大众媒介的商业利益相互邀约、彼此验证,携手建构出媒介暗自得意、大学生自觉另类、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整体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2.
残雪作品中病态的孤独意识体验,展示了个体生命的反叛和思辨;对生存环境的透视,颠覆了以往文学中对人性充满真、善、美以及人际关系和谐的赞美,揭示出人性冷漠、自私以及环境肮脏、幽暗的一面;荒诞的梦幻叙事,显示了作者对生命的怀疑、对本体荒谬的认识以及对人类难以摆脱的忧患意识的思考.  相似文献   
23.
移情说是德国的劳伯特·费肖尔在《视觉形式感》(1873年)一文中首先明确使用的美学概念,而后由立普斯确立下来,再经美学家谷鲁斯的进一步发展,并以此为核心,建立起庞大的美学体系,对西方美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由于移情作用在人类的艺术思维过程中,具有能动的主观创造力,作家、艺术家们借助于它创造了人类艺术的瑰宝——无数  相似文献   
24.
变形是指作家在描写、表现或反映现实生活时,为了强化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诸如场景、人物)的空间、时间以及形态、色彩等进行不同程度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改变。或者说变形是作家的感觉完全超然于现实经验之上的结果。文学创作是按美的规律进行的,从对生活的审美体验出发,“变形”,是文学创作的一种美学手段,正如高尔基所言:艺术“并不是一面反映的镜子,而是一片夸张的镜子。”这就是指的变形。变形或者基于某种特殊的情绪感受,或者基于艺术的抽象构思的需要,因此,变形艺术往往朝着两个极端发展:一是高度情感化,一是高度哲理化,当人对事物产生强烈的情感时,往往伴随着对象的变形。夸张、比喻、拟人、通感、移情、幻觉,这些都是情感化的变形;当人对事物产生某种哲理意念时,往往略去事物原貌而服从某种抽象  相似文献   
25.
地域文化散文是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来进行散文创作的 ,地域文化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来自表现对象 ,包括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部分 ;一是来自作家 ,独特地域渗透着独特情感。当代四位作家余秋雨、素素、贾平凹、张承志等的地域文化散文主要分别展示为江浙文化、东北文化、秦地文化、北方文化。  相似文献   
26.
意象,是中外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诗歌中的细胞,理解它的内蕴和功能对欣赏诗歌和诗歌创作都大有益处.“意象”一词,最早出自《易传·系辞(上)》:“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王弼注:“夫象者,出意者也”.象是意的寄托、喻借物.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窥意象而运斤.”明确地将意与象组合成一个词语,并在审美范畴中应用.对意象的艺术特点作了更明确说明的是今传王昌龄所著的《诗格》.他说:“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认为意象是一种主客融合的产物.中国古人对意象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们的艺术实践.中国的古诗因形式的限制.追求含蓄的意境,使得它们从一开始就自觉达到了“意象欲出,造化已奇”的境界.  相似文献   
27.
伟大建党精神为学生党员教育提供了理论武器、价值导向、精神激励和情感归属,能够提升学生党员教育的系统性、说服力、贴近性和感染力。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学生党员教育,要加强内容设计、注重实践导向、创新教育形式、优化机制建设,充分激发伟大建党精神的强大育人动能,涵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学生党员。  相似文献   
28.
地域文化散文是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进行的散文创作。其地域文化特色一是来自描写对象 ,二是来自作家自身。描写对象是外部因素 ,而作者自身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知识积累及审美观照 ,则是最关键的内部因素。贾平凹的地域文化散文 ,诸如《黄土高原》《秦腔》《走三边》《商州初录》《商州又录》《老西安———历史的记忆》等 ,体现了一种“虽秦而近楚”的地域文化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29.
结合文艺多元化发展现状,阐释文学创作两大主潮:新现实主义的开放性发展与后现代主义的东方化蜕变。  相似文献   
30.
诗歌意象结构的审美组合董小玉意象,是中外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理解它的审美构成及组合方式对创作诗歌和欣赏诗歌都大有益处。“意象”一词,最早出自《易传·系辞》(上):“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王弼注:“夫象者,出意者也。”象是意的寄托、喻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