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60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60篇
人才学   11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71篇
理论方法论   69篇
综合类   393篇
社会学   179篇
统计学   1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7篇
  1963年   6篇
  1962年   11篇
  1960年   5篇
  1959年   8篇
  195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论人的自我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意识”,是人的群体与个体对自身的地位、自主性、影响力的一种自觉意识。自我意识是人们精神生命之核心,是人作为人的首要品质,人和社会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东西方哲学与社会发展的相关区别性,证明了这一判断。在西方,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经过充分的分化,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分化,人的群体自我意识因此觉醒。然后是个体与群体的分化,人的个体意识因此觉醒。在东方,这种分化是不充分的。东西方哲学的区别根源于社会发展程度的区别。自我意识的发展促进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群体自我意识的确立,使人能动地认识和改进自然;人的个体自我意识的确立,使人意识到自己的潜在,从而为发挥个体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自我意识包含着对于传统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批判性审视,使个人超越历史传统而站在时代的前沿。当一批具有高度自我意识和新思想的先进分子的奋斗得到了大众的响应,唤起了新的时代精神时,社会就前进了一步。自我意识的作用具体地表现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发展中,它是促进观念变革和人格发展,开发创造潜能、推进政治民主化和实现文化换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62.
孔墨哲学思想之对立,是中国思想史上“百家争鸣”的前奏。孔墨哲学思想之对立表现在:天人关系上,孔子信“天”“命”、疑天命、疑鬼神思想和墨子“非命”“明鬼”思想之对立;认识论上,墨子“取实予名”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倾向和孔子以“名”证“实”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倾向的“正名”论之对立;政治伦理思想上,孔子以“仁”为核心、以仁释“礼”的思想和墨子“兼爱”思想之对立。孔墨哲学成为后来中国古代哲学有关不同派别的源头。  相似文献   
963.
<正>启蒙二字,从它的字义来说,是开明的意思;也即是“打破欺蒙,扫除蒙蔽,廓清蒙昧”。更显浅一点说,就是解放人们头脑的束缚,教他们耳聪目明,教他们了解为什么,了解怎样做。在奴隶社会里,在封建社会里,奴隶们、农民们是没有这样的福气的。他们受着奴主与地主的鞭挞,已上气接不了下气,所谓文化,与他们是无缘的。而且奴主地主,也乐得他们愚昧、迷信、盲从。在这样的社会中,是没有所谓启蒙,因此在奴隶社会或在封建社会,从来听不到有所谓启蒙,有所谓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兴起以后的产物。  相似文献   
964.
文章透过现本《庄子》中的“化”“变”“物化”“变化”以及与此相关的用例之分析,欲阐明《庄子》“物化”论的多层意涵及其独特思想意义。文章首先将“化”论分成四种涵义:生物体本身的变化、“生死”过程以及不同生物之间连环、意识的变化、境界和想象中全部“物”之间的转换。接着指出《庄子》的“物化”论还具有论述上的两种重要功能:“主题的转换”和“不同主题的整合”。基于此分类,文章试图论证《庄子》中多样多层的“化”论成为“因为万物化成其他物,不同物实为同一物”之思维方式的基础。若从其“物化”论的发展来看,在《天地》的“其死也物化”一句中所看到的其生体变化和生死意涵的“物化”论可能很早就存在,而《逍遥游》“北冥有鱼”和《齐物论》“庄周梦蝶”所追求的在“万物齐同”的境界中融于“齐一”境界的“物化”论则因与《天下》“庄周论”的内容相呼应,其撰写时期应该在现本内容形成过程中属于较晚期,当为战国晚期。  相似文献   
965.
中澳教师教育课程目标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目标既是教育目标的体现,也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目标的确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通过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送审稿)》和澳大利亚《国家教师职业标准(草案)》的解读,力图从多个维度比较中澳教师教育课程目标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深入分析差异性形成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向澳大利亚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建设学习的几点思考和建议,以期为确立我国教师教育更为适当的课程目标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66.
近两百年以来西方世界翻译和出版了不少中国古代爱情诗。西方编选者以自己的诗学标准对中国诗歌文本进行选择、翻译和阐释,以翻译选本的方式呈现,使其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爱情诗翻译选本在西方世界的译介、传播和接受涉及如下问题:输入者的时代环境、编选者的情感差异、接受者的美学取向、中西方的伦理歧异以及不同文化系统的性别认同。分析编选者主体对中国古代爱情诗的阐释依据,剖析具体文学文本与文化现象背后的跨文化传播机理,可以为中国文化的跨文化阐释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