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5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3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西魏苏绰推动文风"复古"是六朝至隋唐文学思想史最具转折意义的事件.近人陈寅恪从史学的角度考察以之为"关陇文化本位政策"的一部分.其实,复古思想的兴起乃是缘于当时仍然流行的"文质相革"的思想传统,同时包含着转换西魏集团内部山东士人政治认同的现实需要.其衰落也是因为这种政治认同实现,山东士人在苏绰死后复又占据优势地位,使得他们所秉承的"洛阳文风"复兴,从而取代了复古思想.  相似文献   
43.
国学与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命运息息相关,在现代命运多悲.然而,历经磨难,生生不息,在今天的生命力更得到激活。  相似文献   
44.
“六艺之教”是中国古代教育内容的雏形,其中也包含着美育的内容。夏朝时就已形成了兵革教育与礼乐教育,到了商朝,进一步发展了“六艺之教”,至周代初年,则将礼乐教育与维系宗法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乐教与礼教互相配合,形成了中国古代美育与政治伦理密切联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45.
汉朱建安文学的繁荣,一个显著亮点便是文坛领军人物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士进行坦诚的思想对话,对话广泛涉及文学的价值观念、文士的才性等问题.在思想对话中,各种文学批评的话题得以充分展开,氛围得以活跃,形成了以书札体为特色的批评文体.建安文学批评的观念与形态与两汉帝王的居高临下的权力话语形态大为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复兴了先秦时代士人的人文精神,从而启迪了后世中国文学批评的精神与方法.  相似文献   
46.
学术腐败与道德危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来 ,许多正直的学者对愈演愈烈的学术腐败拍案怒斥 ,痛陈其对学界风气的腐蚀 ,对社会风尚的浸淫。在今年 3月份召开的人大政协会议上 ,不少学界代表大声呼吁制止这种深层腐败。其实 ,这几年人们对学术及职称的靡滥败坏 ,早有所闻 ,然而对于其危害性却认识迟钝。今天看来 ,实有必要警示人们对这种学术腐败的认识 ,并采取措施严厉杜绝这种现象。学术是一个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 ,它代表着一定时期科学文化的进步。学术文化又是整个文化的精髓 ,它构成了道德良知的底蕴。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价值观念 ,与西方偏重求真尚实的科学价值观有着很…  相似文献   
47.
曹植是魏晋时代的著名文学家。他的特殊人生经历,造成其作品善写愁思。曹植通过意象的创变,对于愁思进行了细致感人的描写,创作了《洛神赋》《赠白马王彪》等作品。曹植将这种愁思与意象营构巧妙地融合起来,通过比兴手法创构意在言外、高度概括的意象类型。曹植晚期的诗赋还表现了逍遥游放、摆脱愁闷的心态,从而开启了正始文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48.
试论美学的世俗化倾向袁济喜美学由热变冷,疲软不振,这是许多人对目前美学状况的共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如果我们把视角转换一下,也就是说,不再把美学看作某种概念、定义和体系的组合,而是生活与艺术之美的结晶,就可以发现,美学是几年在市场经济大潮催发下,呈现...  相似文献   
49.
袁济喜 《求是学刊》2003,30(6):91-97
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对于中西文化的了解与修养,阐释了中国文化与美学中的重要问题。他的美学重在对于生活艺术的探讨,以及倡导感性至上的审美价值观,其中既有西方美学的影子,更有中国传统美学与文化的神髓。  相似文献   
50.
论六朝佛学对中国文论精神的升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论具有丰厚的人文精神蕴涵,然而这种传统的精神蕴涵到了汉魏之际,面临着新的问题。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以及玄学观念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解脱,需要新的宗教精神的介入。佛教在这时候适应当时人们的需要,对于文论的精神价值作了深化,影响到文艺理论领域,使汉魏以来的文论精神蕴涵具有多元交融的特点既有儒家思想的延续,亦有道家与玄学的创辟。两晋之后,佛学从宗教境界的层面,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文论的思想境界,使文艺精神具有了更深的形而上意蕴,对文艺理论问题的思考愈趋深邃。显示出中国古代文论的精神价值体系多元共生、互相融补的特点,直接促成了《文心雕龙》的诞生,并且影响到唐宋时代佛学向禅宗方向的转化。深入探寻这种成因,是了解中国古代文论人文底蕴与精神蕴涵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激活其现代价值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