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2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公众参与意识影响着公众参与的程度和范围。提升公众参与意识有助于促进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并提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和效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事业进程。发挥各教育阶段在培育参与意识方面的功能,强化公众主体意识,明确公众参与权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公众素养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等培育路径,分层次、多角度地培育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观意识。  相似文献   
22.
专利自身的无形性是其寻求国际保护的内在动因。随着贸易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渐明显,国家利益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利益成为专利权国际保护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外在推动力。专利权国际保护主要依赖双边或多边条约,当然也包括统一专利权的区域性实践。以欧洲为视角,介绍欧洲专利一体化实践和欧亚专利保护体系的形成,并对欧洲统一专利权的区域性实践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23.
人力资源型干股作为股权激励方式之一,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已初露端倪,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学界尚存有诸多争议。对比人力资源型干股与普通股份的差异便可看出,人力资源型干股是不同于普通股份的虚拟股份,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看我国实行人力资源型干股制度都是必要的。但由于其具有特殊性。因此在具体操作流程上应该考虑周全、措施得力,以保障此项制度能够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4.
近年来,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频发,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知情不但是公众有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还有利于预防不利于生态环境行为的发生并及时处理生态环境问题,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顺利快速实现。但是我国知情权制度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在知情权制度主体、客体、权利保障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有必要扩大生态文明建设公众知情权的权利主体范围、严格限制不予公开的信息范围、完善知情权司法救济,为生态文明建设公众知情权的实现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25.
区分所有建筑物之相邻关系是相邻关系中的一种新类型,中国立法对此缺乏规定,但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着大量建筑物区分所有的情形,并且建筑物区分所有人之间因相邻关系发生的纠纷屡见不鲜。对这种新型的相邻关系进行了界定,将其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出区分所有建筑物之相邻关系纠纷的类型并提出相关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6.
知识产权保护日渐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诸多问题。该文指出了我国目前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进行了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7.
[提要]文章借助管理学“SWOT”方法,分析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继而探讨职能职责向主线优化、人员力量向主线加强、意识形态向主线强化、工作举措向主线发力、校内校外向主线看齐、网上网下向主线凝聚的对策,旨在助力民族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项重大政治任务上,站出来、走在前,喊出来、落下去,干出来、做表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办学治校全过程,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善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8.
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将制约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带来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新课题。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将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落到实处,就必须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教育  相似文献   
29.
死者名誉的法律保护问题在理论界争议颇大,存在不同的说法。该文接受死者名誉的说法,并评述了其它说法的不足。同时,该文还论述了侵害死者名誉行为的构成要件以及侵害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提出保护死者名誉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探讨了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0.
我国转型期的社会弱势群体及其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弱势群体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深化改革、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不容回避的问题,针对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理论研究也日益深化。只有全面分析社会弱势群体的内涵和范围,才能充分对社会弱势群体保护进行对策性思考,并实施具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